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西方后现代哲学的产生和基本观点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积极意义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与哲学等方面正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指向一种考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新范式,人们对此称之为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对于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着冲击和影响,其中对文学和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一种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自形成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网络显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而网络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因这两种特征而具有了边缘性和去中心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很难对其做精确的定义,但其典型特征却毋庸置疑:批判传统和正统,否定权威;消褪历史意识;主体性与个人风格的丧失、距离感、消失感;解构神话、反对本质主义,崇尚相对、多元、差异和不确定性等等。由此看来,网络文化事实上已经暗含了后现代性的因素,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一种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自形成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网络显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而网络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因这两种特征而具有了边缘性和去中心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很难对其做精确的定义,但其典型特征却毋庸置疑:批判传统和正统,否定权威;消褪历史意识;主体性与个人风格的丧失、距离感、消失感;解构神话、反对本质主义,崇尚相对、多元、差异和不确定性等等。由此看来,网络文化事实上已经暗含了后现代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武宏阳 《文教资料》2010,(25):113-115
启蒙运动在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省和否定,但由于其解构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人对后现代性的辩护。在后马克思主义领域,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之间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二者的对抗和辩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这个时代的后现代性特征愈渐凸显,"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文学被把握为图像。图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和深度日益消失,逐渐与生活浑然一体。商品以其可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与沟通变得日趋困难,疏离感和陌生感增强。文学的图像化元素在悄然增殖,文学文本的"内隐的图像"被有意强化。"图像转向"改变了"语言转向"的单一表征范式,也许有朝一日它们会在某个节点上形成合力或产生激变,从此开辟更为广泛意义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哲学思维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转向。转向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教育重新审视教育中的理性,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同一性与主体性问题,为教育理论研究起到一种刺激作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式,是教育研究方法的诱发剂和生长点;但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不同性、多元性、边缘性,大肆渲染西方文化的危机,又使人忽视了教育共同性的东西。因此,认真吸取西方后现代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变革高等教育观念,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又是由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而来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而后现代文学则是这种文化的具体的文学表现。后现代文学具体体现为三个基本的特征:意义的解构、感觉的复活和形式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后主义对中国各界的影响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而这种影响在当今中国文学界尤为常见。面对这种如此学术性的研究,中固学者理应站在对后现代文学的概念出发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从后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后现代文学对中勇产生的具体的正反面影响,后现代文学在中国具体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这几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刍议后现代道德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道德主张挣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实行道德抉择.回到道德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现代艺术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艺术有其独特的背景、特征和作用,在历史进程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要客观辨证地去欣赏、研究和运用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与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后现代科学哲学的背景,内容有:历史主义取代逻辑证实主义,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并阐述了科学哲学后现代转向,此后还介绍了科学哲学的后现代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史学观在对于历史研究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将历史的视角延伸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历史的视角,发现并挖掘大量关于教育内部和外部变化的因素。后现代史学观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侧面。借助后现代史学观的视角书写教育史,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教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化思潮。本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关系、教育研究等五方面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的基本主张作了概述,对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和对待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后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存在着研究缺陷化、来源本位化及定性化的问题,而当代中国处在与后现代社会的交汇点上。后现代社会的性质给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带来了启发,厘清后现代的渊源与知识型的概念,以后现代知识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文化性与价值性、在知识增长方式上注重批判性和综合性为借鉴,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建构中以文化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本土性、以综合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批判性、以价值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中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8.
剔除其偏激的矫枉过正之弊,后现代主义有可取之处:活用逆向发散和游变的思维,崇尚多元异质平等观,倡导关怀伦理观。它启示教学论向从终极的外在到儿童切实的可持续发展,从一切给定到一切创造生成,从“科学”灌输到生命对话,从刚性评价到普遍关怀等方面转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人的主体价值失落,对立、混乱、荒诞成为时代的特征。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异化的当代社会及人类的审美需要。曾经被遗忘在美学边缘的"丑"彻底打破了美的独尊地位,并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身体审丑"的热潮。达利、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奎恩等现代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作品彰显了后现代身体审丑的魅力,但消费语境下大众对丑的过分迎合也引发了对丑的未来和审美理想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国际性的后现代化思潮势衰之后,西方后现代哲学精神并没有从而减弱其复杂的影响,相反,却仍在继续扩展之中。据初步考察,近期以来的后现代哲学精神,一直在向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冲击和渗透,同时,还在后殖民主义化理论中变应着,又对马克思主义学派引起理论解构反应,并在女权主义中有力地表现着,而后现代哲学本身内部的交流则呈现为互动变异之态。因此,对于西方后现代哲学精神的近期动态仍有给予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