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听有的教师抱怨:“小朋友把《家园联系本》带回家好几天了,到今天还没有带回来。家长都不愿意写,我们当老师的还写什么劲儿呢?”听了教师的话,我们有意识地与一些不愿意写《家园联系本》的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来,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当家长的只要交了托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在《家园联系本》上写的话过于空泛,不知如何与教师交流;有的家长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字写得不  相似文献   

2.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3.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4.
魏美红 《山东教育》2003,(27):43-43
育家长如何走进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每年五月份都要鼓励家长积极申请“助理教师”职位。我们把“入选”的家长编排到班级和老师身边,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上课——意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来。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助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考验。毛毛妈妈在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后,感慨地说:“一个简单的字,一句短短的诗歌,经老师的嘴一念,在孩子眼里,会变得那么神奇!以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教,现在才明白是我们家长不会教,真该好好学学。”孟…  相似文献   

5.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6.
给一年级孩子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读着读着,我被这只大兔子感动了。感动于大兔子尊重孩子。 你看,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但他还是拉着大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很多家长和老师恐怕没这份耐心,会对小兔子说:“行啦行啦,快睡觉吧!”于是,失去的不止是孩子表达爱心的机会,还有孩子跟家长或教师沟通的意愿。小兔子们可能从此再也不愿意和你交流了。  相似文献   

7.
张永健  张家海 《家长》2022,(19):9-10
<正>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作为一名教师,平日与家长交流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苦恼:“老师,这孩子就是不听我们的,您帮忙管紧点啊!”“这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给他讲道理,他就说您又不是老师!”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却对父母说的话置若罔闻?近日,在一次线上家庭教育讲座中,权威专家分析了原因。在专家看来,一位称职的老师,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在孩子面前都称得上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开学初的这一天,我拿着孩子们假期的《家校联系手册》随手翻阅着,忽然,我被其中的一则“家长留言”给吸引住了,并随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学生的爸爸,我发现每学期都会有老师给我们家长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你们的良苦用心我们明白,你们是希望我们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可是有时我们很忙,有时觉得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依赖的心理。老师,你能否在这学期进行改革,给家长重新“布置”作业?一位家长×月×日是呀!让家长配合教师检查家庭作业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曾经是教师们相互传授的一个屡…  相似文献   

9.
在校学生叫他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王老师”、“李老师”,学生家长照例也跟着孩子一样叫“王老师”、“李老师”,称呼虽同,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完全不同,显然是无须多说的废话。正如孩子叫他的姥姥曰“外婆”,其父也跟着叫“外  相似文献   

10.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即使是学习上的困惑,也不敢请教老师。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我的孩子不知为何特别怕老师。老师,您说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是好?”这是学校教师在开家长会以及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为师者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家长正确消除孩子的“惧师”心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孩子。那么,孩子惧师原因何在?一是性格的使然。“惧师”的孩子多属于内倾型性格。内倾型孩子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消极孤独,常有自卑自责、思想狭隘等倾向。其症结在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而影响他与人交往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胆…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尊敬的家长朋友,《方老师对您说》已经整整两年了。我们相信,从方老师与您亲切的促膝谈心中,您一定获得了不少有关科学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收益匪浅。我们对方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敬业精神表示深深的感谢与钦佩。明年我们将开设《特约谈话》专栏,邀请更多的专家、教师与家长交谈有关教子的话题。在这个专栏中,不仅方老师,还会有更多的教师根据家长的来信、来电,解答家长的教子困惑和难题。欢迎家长朋友把您的教子难题告诉我们。来信请直接寄《特约谈话》专栏。我们将根据您的情况,特约有关专家、教师跟您聊一聊。方老师对您说亲爱的…  相似文献   

12.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13.
袁明明 《云南教育》2009,(10):42-4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家长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和学校。要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就要求教师在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来,打造一支家校合一的优秀教育团队。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家长半日活动后的家长问卷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留言:“在活动时,我没有看到老师对我的孩子进行指导。他选择的活动过于简单了,老师应该引导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活动。老师总是指导淘气的孩子,他们太牵扯老师的注意力。而我们这些乖孩子是不是不太受老师的关注?”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感受,但是这位家长多虑  相似文献   

15.
许多初中生反映:“信和日记被家长或老师偷看了,我们需要有隐私权。”家长也不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倾心于写那些令人担心的日记?”少数老师甚至把学生的“情书”公布于众,以示纪律严明……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矛盾还真不少。其实,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打官司,是否还有一些更明智、更策略的心理应对办法?孩子的“隐私”与成人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笔者曾经接待一位家长,他诉说读初中的儿子因写了一封“情书”给某女生,结果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我校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1999年第9期上的一篇题为《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差生”──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信》的文章。文章虽短,但老师们感受却很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得到不少启发。他们纷纷以“教育需要情感交流”、“以母爱的心珍爱学生”、“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给学生一张笑脸”、“人格魅力”、“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为题写出了各自的感想和体会。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是‘差生’,自己不是也希望老师将爱心播洒给孩子,用耐心来教导孩子,使之成为一名能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问”的问题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发表于2001年4月《人民教育》的《问题与答案哪个重要?》一文,指出:中国教师和家长长期进行的“去问题教育”,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从社会、家长以及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明确反对体罚学生的。为此国家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还在《教师法》中说明老师体罚学生会给其一系列的处分方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家长往往对老师说:我这个孩子特淘,老师您就狠狠的打!可是老师要是真的打了他的孩子,家长马上就会不依不饶。至于社会上普遍的观念就是孩子再怎么淘就是孩子,再怎么的也不能动手打。  相似文献   

19.
为了吸引更多的家长关心我班的“家长园地”,我走出“摘摘抄抄,泛泛而谈”的圈子,增设了一个小专栏“小三班里”,将我们小三班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内容反映出来,以引起家长更大的兴趣,促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栏目一开,果然得到幼儿、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小三班里”第1期上,登了浩浩小朋友听了《小象要回家》的故事以后,主动将悄悄带回家的幼儿园玩具送还给老师的事情,表扬了浩浩,这使家长真切地  相似文献   

20.
姜惠萍 《山东教育》2005,(36):37-38
接住家长抛球的球是指教师是一项资源.当家长需要支援时,他可以从老师那取获得帮助,教师必须接好家长抛来的球并且以一种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抛回去。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双方都是主体,从中真正受益的不仅是老师.家长,更是孩子。我们尝试了如何用“心”来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