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的客体是所教的对象(学生 )和所教的内容 (知识 ) ,“学”的客体是所学的亦即教师所传播的知识内容。教学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要应靠教师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被人们所共识。在教学中。只有依“学”施“教”,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结合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李艳 《云南教育》2001,(11):14-15
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异,怎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乐学”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常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上下功夫。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学生“乐学”有几点切身的体会。一、情感技艺,即热爱的技艺首先,教师要“乐教”。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来对待所教专业和所教内容,并用这种热情来感染学生。作者对描写的事物充满激情才能淋漓尽致地描写,同样,教师对所教内容充满激情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如…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教乃心术,心通则艺通”,就是说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先要达到和学生心理沟通,即“心通”,而后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你所教的内容,达到“艺通”。教师的艺再高,学生与你始终隔着一堵墙,恐怕也难以接受的你的“高艺”。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7.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为了全面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努力缩短课改与实践的差距,跨越理念与行为的鸿沟,现在是到了讨论“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案”的时候了!简言之,就是要讨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忌教师中心,独占课堂,不注重调运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听的人却不知所从,课堂气氛呆滞,师生间缺少双向交流,究竟接受得如何,教师心中无数,所以“主体作用”要和“主导作用”相结合,一个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地是教他怎么学。  相似文献   

11.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让教材走向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追求。教材走向学生的内涵是指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及以此为中介所实施的教学应“尾随”学生,“书”与“教”应围绕学转。对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应关注学生整个生命成长的需要,即了解学生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可能性和超越性特征,尊重学生的内在本性,珍视学生发展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的心灵更为自由;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见,学法指导的实际是“授学以渔”。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法中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现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会学”则是人人终生受用的资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学呢?  相似文献   

15.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政府来说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对学校来说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负责”。近年来,我们广文中学朝着“建设一所理想学校”的方向,探索“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长适导、学校适所”的“适才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17.
于晓华 《甘肃教育》2001,(12):22-22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1.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狼和小羊》,我先板书“狼”,再板书“小羊”,并在“狼”与“小羊”中间写一“和”字后设疑:“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一下引起了学生兴趣。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都非常积极。2.教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扮角色表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和鲤鱼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  相似文献   

18.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几乎是各科教师所公认的。然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祖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泳.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早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界.阅读教学内容为四大类:一是所教内容根本就是错的:二是所教内容是对的,却是无用的;三是所教内容是对的.是有用的,但学生能自读即会:四是所教内容是对的,对学生发展有用.学生自读不会的。所谓“教阅读“的“教”主要是指第四种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向学生讲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内容是学生自己阅读不可企及的,而且对学生有积极意义.值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