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本文从"抱出了意外"、"抱出了感恩"和"留下了感动"三部分出发,拟对该散文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2.
挫折阳光一位母亲在雨后的下午,带女儿去散心。忽然,女儿见到远处出现了一道彩虹,她惊喜地说:"妈妈,快看彩虹!,,""是的,妈妈看到了。彩虹美吗?"母亲问道。女儿说:"很美!""宝贝,你知道吗,彩虹其实就是阳光。"女儿好奇地问:"阳光?我们平时看到的阳光为什么没有这么美呢?"母亲借机开导:"因为雨后空气中留存的雨雾折射了阳光,从而产生七彩光芒;阳光的折射就像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折射使阳光美丽,挫折和磨难也会使人生美丽。"女儿会意地说:"妈妈,我知道了,彩虹就是受了挫折的阳光!"母亲笑了:"宝贝,你说得很对!  相似文献   

3.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用来指事情必然要发生,无法阻挡。其中"娘"的解释历来有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娘"指"寡妇";有观点认为"娘"指"未出嫁的女子";作者认为"娘"应指母亲。但此处并非母亲自己要嫁人,而是指母亲要嫁女儿,即在古代社会,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就得成婚。  相似文献   

4.
李金坤 《学语文》2012,(2):46-4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见卷首),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娄烨,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看到"母亲"这一女性形象,"母亲"的缺席,对于女性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母亲形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男权文化的影响,揭露了当下社会对于母亲这一女性形象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杨洁 《考试周刊》2011,(8):22-23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意外的机遇     
10岁时,惠特尼·休斯顿在她母亲——20世纪60年代美国"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的悉心教导下,具备了良好的歌唱才能。17岁那年,有一次她正在为当晚与母亲同台演出作准备时,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声音嘶哑的电话:"我的嗓子坏了,不能唱了。"  相似文献   

8.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美丽的事》塑造了一个"生气贯注"的母亲形象。母亲是每个民族文艺创作不可割舍的母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母亲主题代表了大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母亲也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她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饭,便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1.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与此相对应的,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她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2.
淼淼 《家长》2012,(2):66-67
调动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是有窍门的,应做到"两问"、"两变"、"一加压"。在家长接待日,我接待了这样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对我说,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平时不管怎么教育,他的学习自觉性都不强,每天放学回家都得家长督促才能学习。  相似文献   

13.
那双大脚     
王风英 《家长》2012,(5):47-48
看着母亲有些羞涩但却幸福的面容,我对母亲说:"有什么难为情的,我以后一定多抽时间来给您洗脚。"  相似文献   

14.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跟着进了屋?"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故事中如此,教育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懂得爱学生,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您的爱,才能找到教育的方法,达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江苏徐州著名作家孙友田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教"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母亲就像"我"的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6.
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其影响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相似文献   

17.
"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由恋爱的追求与传统妻子、母亲角色的回归,母亲们居住环境的破坏与母亲精神的师法,传统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承传与西方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由恋爱的追求与传统妻子、母亲角色的回归,母亲们居住环境的破坏与母亲精神的师法,传统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承传与西方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张剑虹 《文教资料》2014,(26):14-15
志贺直哉一生围绕着与父亲对立,经历了"排斥、纠葛、和解、调和"的过程。尤其是内心的纠葛几乎成了支配他青年时期的"一大精神课题",也是"人生戏剧的高潮"。为此,许多学者对其相关作品做了详细研究。然而,关于母爱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母亲的形象非常单薄。阅读《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后,发现他对生母的感情非同一般。本文通过剖析《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中他对生母的怀念和对继母的敬仰,分析他对母爱的渴望并把这渴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志贺直哉的心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