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刊要点     
《教育》2011,(19)
呼唤教育理性《人民教育》2011年第6期发表白宏太的文章指出,西方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假定:人是有理性的,而且是利己的。有了这一假定,很多理论就能解释得通了。依笔者之见,在认知教育规律、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妨也以这个假定为前提。在一些地方,高考成绩优劣,几乎成了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高考本无错,但过于沉重的期待,让它被功利化,甚至可以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获得升迁的资本。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先验假定:人是有理性的,而且是利己的。有了这一假定,很多理论就能解释得通了。依记者之见,在认知教育规律、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妨也以这个假定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学就是以人学的视野看待教育问题,它直接源于对教育实践中"无人教育"的批判。教育人学假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类生命",呼吁教育回归人性。教育人学鲜明地反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功利化"取向和"工具化"趋势,提倡教育应该发扬人区别于生物本能的理性和激情。教育人学强调教育应该引导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并在教育生活中尊重和相信人。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教育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假定个体只考虑教育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的真实存在。已有文献对教育选择行为的预期假定存在较大差异,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假定可能导致对教育选择行为的不正确推论,而使用个体主观预期数据替代这些假定能更准确地分析个体教育决策行为。采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态度的调查",利用预期收入、风险数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预期收入对选择研究生教育有显著影响,而风险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收入风险对于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明显,主观风险对选择研究生教育则有负效应。此外,还发现就业率是大学生决定是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所学专业就业率越高,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越小。上述研究结果暗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数据,便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状况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理性选择,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理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理性能力、理性精神的教育。理性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理性教育对于主体人的批判意识、生存能力和完整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以改变我国教育中理性教育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法律教育中的法律教育理性是法律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理性包括法律的理性、法律人的理性及法律教育理性,多重法律理性是导致法律教育问题极为复杂的重要原因.法律教育与教学是充分培养并提高学生基本法律理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进行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实际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共同构成了法律理性知识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手段,而诊所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自身理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和人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科学理性渐有凌驾和排斥人理性的趋向,这在大学教育的演变中有鲜明的体现。人教育不仅是人学科的知识教育,更是人精神的教育。人学科的知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地位的变化,有其历史的根由,而人精神教育的缺失,则是大学理念残缺的一种症候。在继续推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吸取博雅教育的理念及相关理论,有助于弥合科学和人在教育中的疏离倾向,校正大学的理念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应选择的教育学理性为:一元教育理性、生命教育理性、大众教育理性、人学教育理性、心力教育理性、社会教育理性、哲学教育理性,大学创新理性。各理性的相应个性为:元动力性、必然性、普遍性、可行性、完备性、协调性、天然性、创新理念。各理性的共同本质属性为:创新理性,他是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战术精髓,是铸就中华民族举世著称持久生命力所显示的不朽光芒——中华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十二届全国人大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将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和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和战术深度。  相似文献   

9.
朱娇蕾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105-106
针对高职学生爱国思想感情及行为表现上的理性不足现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中,理性爱国教育的实现,十分有效的途径是强化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心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法律教育应当以培养法律理性为主,但是法律教育又应当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过程,其中也包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法律教育中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有法律诊所、社会调查等途径,而法律理性包括价值理性、形式理性等多个方面。法律诊所等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法律理性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法律理性方面的作用不可否定。中国法律教育目前还应走传统教学与新式方法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陈立武 《师道》2009,(6):14-15
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格和灵魂的事业,是传播科学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事业。有了教育,人类才有了规范,才有了秩序,才有了理性。按理说,教育应该是最有理性的了,可是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在盲目和冲动下失去了理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理性追求的是普遍性的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它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东方儒家理性追求实质内容,提出适度原则,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反对现代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普遍性原则,这些都是由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的极权地位所致。此时,作为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儒家实质理性对教育的意义再次在后现代教育中彰显。后现代教育随东西理性的融合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少年缺乏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其爱国主义行为具有突发性、短期性、途径单一、简单化特点。引导青少年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亟须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地渗透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构建情感与理性并重的全方位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中既存在理性因素,也存在非理性因素。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主体的理性方面,而对非理性却很少顾及,甚至“视而不见”,即使有少数人顾及到非理性因素.也大多把它与理性因素对立起来,在教育活动中加以排斥、否定。我们应科学、合理地界定非理性概念,准确、完整地剖析教育活动中非理性的表征,正确认识教育需要、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念、教育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高度重视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中研究情感教育的成果目前还为数不多.提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更多地以理性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说教,而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感性的关怀,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平等追求的代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平等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在教育中的体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平等离不开社会的制约,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追求的教育平等是不理性的。因此,我们应当从理性的维度上理解教育平等。首先,从平等中理解教育平等,关于教育平等的追求应从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制约下的教育平等是追求教育平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8.
西蒙的决策理性在教育政策决策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决策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西蒙关于决策中的理性与有限理性、最大化与满意准则、既定方案与备选方案、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思想观点对于教育政策的决策制定有指导借鉴的作用,教育政策的决策是有限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逻辑的角度考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认为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考察二者不同的逻辑基础;教育理论具有逻辑理性,而教育实践具有实践理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不仅是观念上的统一,而且应是逻辑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精神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灵魂。理性是教育精神的轴心构成,理性精神是教育乃至教育精神的本真诉求和根本指向,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但在当代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理性精神缺失以及错位的现象,教育脱离儿童生命,理性远离儿童生活,儿童理性精神成长式微。本文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剖析了理性精神的异化及其与学前教育的内在联系,呼吁理性精神回归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应当关照儿童的生命世界、关注儿童的自由生活、尊重儿童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