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宏 《教育》2011,(31):52-5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的各学科老师与专家团队的对话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般来说,教师们就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方案的撰写等方面通过与专家们的对话,能迅速明晰课题研究的一般操作规范与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与步骤,特别是许多教师的一些思考能得  相似文献   

2.
《全球教育展望》2012,(5):97-98
"基于共同体文化的教研组建设"课题研究倡导开展互动式研修活动,即变传统的专家讲座式教研活动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对话,学校倡导老师们在研修活动中充分、  相似文献   

3.
我校课题《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中,课题主研教师和参研教师均能以《课题实验方案》所拟定的实验目标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层次的提升,主研教师和课题教师认识到研究初期阶段拟定的《实验目标》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所涉及的范畴太大,参研教师和学生的检测不易操作,更不容易进行实验因子的实验效果的测评。由此,课题组全体教师在区教仪站专家的指导下,对原实验方案中的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确定为:“动手、动脑”能力的研究。这样,使参研教师们围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有声有色地从事课题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获取。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课题研究工作也不再是"专家"们的专利,而是越来越"草根"化,开始走向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成为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课题的申报过程,是实施整个课题的核心阶段。课题申报工作的完成,意味着这个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内容的明确。但是,大多数教师对于"课题"这一概念还相对陌生,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尤其是在课题申报中常常走进误区。那么,在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区级课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话式研训 的实践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该课题是总课题国家 级课题《区域中小学教师对话式研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 课题,研究周期四年半。本课题通过对话式研训的实践,挖掘 对话式研训在中小学音乐研训活动中的实施策略与途径,研训 员与教师共同探索开放、活力、自主、高效的研训模式,达到集 思广益、博采众长的研训目的,实现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和培 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2007,(7):73-74
在具体构建学校教研文化的进程中,我校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与课程、教师与课题、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和教师与学生间的“六种”相互对话的形式,打造自由交流、百家争鸣的“对话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师专汉语文专业毕业生对教师角色适应情况的调查》课题6月12——13日于集宁师专通过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委员会由陈中永、扎巴、亚新、孔庆连、孙继善五位专家组成.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成果鉴定有关规定及程序,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中永教授主持了鉴定工作.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资料事前已由专家们进行了预审,鉴定会上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课题组就课题内容的答辩和鉴定委员会对课题成果进行合议评价这两项上.专家们分别就课题调查的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课题研究总觉得是专家们干的事,教师们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好了。经历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工作,经过细化就可以上升到课题研究的程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明白,如果能及时记录积累经验甚至提炼出规律,再进行反思调整,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了"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采用课堂观察与录像法,比较分析了55节小学数学课中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在课堂对话方式与内容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省级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专家型教师培养为目标.在培训方式上,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课题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分散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受到大多数教师的欢迎,而导师制是值得商榷的一种培训形式;在内容上,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得到多数教师的好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反思及科研能力,专题研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们急需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张桂琼 《考试周刊》2012,(29):175-176
区县小学教师提及课题研究,多数都感到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或认为这是学者们的事。老师们往往把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分离开来。实践证明,参与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学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课题研究不仅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只要教师们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思想,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倾向,静心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并将课题研究落实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边教学边研究,就能取得成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的理念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它强调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质是教师与自我、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过程。在实践中,教师的成长除了与自我的对话。更多的是与同伴的对话。因此,如果在与同伴的对话巾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个人反思,必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董继学  于晓娟  李雨 《华章》2007,(12):137-13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住处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就成为教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曲天立 《师道》2005,(8):46-47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们将会获得更多“发言”的权力与“发言”的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教师从知识“受压迫”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专家权威的“话语霸权”,建立起教师与教师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这种交流对话的基础和平台就是学术期刊,交流对话的方式就是论的写作与公开。  相似文献   

15.
刘延松 《快乐阅读》2011,(5):100-101
政治新课程在带给教师们全新期盼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怎样落实新课程呢?要落实新课程,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并把握好策略。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单祖辉  姚晓峰 《学子》2013,(8):66-67
随着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缄默知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知识的提出,现代教育者和研究专家们也越来越重视缄默知识对教师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影响。现在缄默知识已经成为当代教师们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现代教师们也在努力改变其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依据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缄默性来强化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文章主要就这一话题展开对缄默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课堂观察与录像法,比较分析了55节小学数学课中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在课堂对话方式与内容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专家教师更倾向于运用分析性与比较性问题,能够探查与运用学生的数学想法,由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来判断答案的合理性,其课堂对话方式表现为: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学生解释;而非专家教师则提了更多简单回忆性与描述过程性问题,能够认可学生的想法但并没有将之纳入到教学中,教师成为答案合理性的决定者,其课堂对话方式典型地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不少教师在编制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时存在着研究方案要素不全、研究目标不明、研究内容不清、研究方法不当等问题.准确地编制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将有助于后续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有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张先扬 《考试周刊》2014,(57):31-3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前某些语文课堂成为少数精英们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忠实"的听众,偶有所谓的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透过其实质,不难发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均停留于表演形式。可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真正的对话,还学生富于灵性的对话课堂,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以往,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是专家、教授或有丰富经验的教研人员、老教师的事,好像离一线教师很遥远,有时甚至会这样想:"我们每天都忙着组织幼儿活动,哪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其实,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课题研究认识是片面的、不到位的。我想通过园本教研中"小课题"的研究活动,透过问题的研究层面更新教师的教研观念、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改变教师的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会碰到许多问题与困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