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素兰 《现代语文》2006,(10):70-71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怀念文,是指缅怀故人,以寄托哀思、颂扬人品的怀念性散文。这种怀念文,在刘白羽新时期的散文中,见于《芳草集》、《海天集》的就有十篇之多。这是刘白羽散文创作历程中的新收获。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怀念文壮写“人生的海”,在努力“追求开阔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吴伯萧是一位始终专一地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标志着作家个性风格的成熟,《猎户》也别具特色。它们都素淡深逮,具有一种淳厚而自然的美。散文要求真,吴伯萧的散文不论是抒写对延安生活的怀念,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人物的赞颂,总充满着真情实感。这三篇散文既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战斗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思想感情的升华,尤其是怀念延安生活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蕴藏着一种内在的情感,显得深沉而厚实,这是因为他写的是亲身见闻、亲身经历,当年的延安生活,充实、壮丽,充满着希望和朝气,艰难困苦压不倒共产党人。作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  相似文献   

4.
1994年,作家出版社将梁衡的散文及散文理论文章合为一集出版,作者将此书定名为《只求新去处》。他在“自序”中写道:“我既把文章当艺术,就时时向往着一种新高度。就时时苦寻着通向这个高度的路。”当我拜读了梁衡新出版的散文集《人杰鬼雄》《东方出版社i999年1月出版》,欣喜地感到,作者在沿着写人类发展史上一些杰出人物这条新路前进了一段之后,他的散文创作步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杰鬼雄》所写人物中有伟人,有凡人,有古人,有今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其中以写伟人的较为精彩;特别是《特利尔的幽灵》…  相似文献   

5.
散文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双重特点。就散文的真实性来说,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应该从昔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双重视角切入。据此可以发现,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态度始终没有变化,但是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写她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对她不满、敬意转为认为她是真正的“人”而对她忏悔、同情和祈愿。就散文的文学性来说,鲁迅采用了忠实于记忆和有意去改编两种书写策略。其中有意去改编采用了强化(阿长与《山海经》)、削弱(阿长的死)和遗忘(阿长买、送《山海经》的时间)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早叫的鸡     
“莫道楚乡风物陋,章屈宋到如今。”这是元代大诗人(光山籍)马祖常的两句诗。写大别山风俗民情的章似乎该写的都写了。我想从大别山风情中虽然是“陋习”但又有意义的民俗来做点章。其实,这个灵感最早还该从读唐代赵蕤的《反经》谈起。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懂生意经的商人,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一本是从反面讲谋略的《反经》。如果我从“反”字上做点章,比我写传统的正面的风俗民情更能给人带来一些深思。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7.
我的宝贝     
我有一样宝贝,这宝贝在大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对我来说却是一件珍贵的收藏品。它是一套《水浒》人物卡。记得那是在我读二年级时,妈妈送给我几套小人书,有《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我首先看的是《水浒传》。没想到这一看,我就被里面的人物给吸引住了。“黑旋风”李逵的英勇无敌,“智多星”吴用的足智多谋,还有“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等人物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正巧我当时购买了一包动物饼干,卡片的正面都画着一位人物的形象,背面是介绍这一人物的小传、排位等内容。我突发奇想,决心集满这《水浒》中的一百零…  相似文献   

8.
《卖白菜》是一篇具有浓厚作者自我风格的纪实性文学,教师在讲解此文时往往注重情节的梳理和人物的分析,却忽视了该文是从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切入,背景、情节、人物都染上了鲜明的“我”的色彩.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了叙述视角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两篇课文。也是从《朝花夕拾》里选出的。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反顾”,“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反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记忆中抄出来”,  相似文献   

10.
《散步》是莫怀戚写的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小事,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围绕“我”处理散步过程中“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这个意见分歧,展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具有深厚散文传统的国度。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以小说创作蜚声文坛的作家,几乎都喜爱散文这一具有优秀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几乎都在散文创作上有着突出成就。目前健在的老一辈作家中,曾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一代文坛,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巨大荣誉的丁玲,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如果说,她长期以来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在散文园地里不懈地进行着辛勤的耕耘,那么,从创作思想的发展来看,她则是从散文创作开始具备”新作作风”的。这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散文,早年我在上海写过两三篇。只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才把这当作一项严肃有趣的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  相似文献   

12.
确定好“练”的内容。其基本原则是保证训练与课文中的写作知识具有同步性,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具有联系。在具体实施中,既可让学生写整篇文章,也可写片断文字。如教完游记散文单元之后,布置学生写《校园漫步》、《××行》、《××一游》等题目的作文;教完《故乡的榕树》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以某物为题写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教完《明湖居听书》一文后,播放一段古典名曲,如“梁祝”或“春江花月夜”等,要求学生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并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的感受描写出来。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会产生陌生…  相似文献   

13.
《“懒”爸爸》、《“丑”同桌》、《我的老师记性“坏”》、《“唠叨”爸爸》等文章,想必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小作者们独具匠心,并非从正面入手,而是以反面落笔,通过人物的“短”处,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写人物“外貌”之短。范例:“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仙台》)。片断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主人翁“藤野先生”的外貌之短——不修边幅,不注意穿戴,彰其长处——一心致力于教学,对工作如痴如醉。写人物的“语言”之短。范例:“每天早上天不亮,爸爸就开始‘广播’了,唱起‘唠叨…  相似文献   

14.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  相似文献   

15.
<正> 新中国成立后,老翻译家、老教育家曹靖华同志在散文百花园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成果。他奉献给读者的散文集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他的散文,或漫忆往事,凝聚着对鲁迅、瞿秋白、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等无限怀念;或写中苏人民友谊,热情洋溢地歌颂十月革命;或写地方风物人情,寄情于山水之间,展现祖国旖旎风光,赞美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他的散文,构思新颖,感情浓郁,特别注意锺炼语言,遣词造句,“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一篇篇散文,如一束束清丽的鲜花,“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芬芳扑鼻,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就曹靖华同志散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叶绍钧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也是叶绍钧散文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叶绍钧的许多散文,常常是拣取身边琐事,娓娓而谈,笔调舒缓,情调悠闲,或抒发乡思离情(如《没有秋虫的的地方》、《藕与莼菜》),或品鉴人伦草木(如《“双双的脚步”》、《牵牛花》),或怀念友人旧谊(如《与佩弦》),从中隐约透露出对一种切实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不同于这一类。如果说,前者似是近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篇什,那么,这是显示出了“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它以短促急骤的节骤,高亢嘹亮的音调,控诉帝国主义者屠杀我国人民的血腥罪行,表达出“满腔的愤怒”。读了这一篇,我们可以领略叶绍钧散文风格的另一面,更清晰地窥见“作者的全人”,看到他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固有风貌。有人说,散文是“以意为主”的,从《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来看,确实可以这么说。这篇散文,就是立“意”于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的愤怒”,所有的材料,都是以此贯串起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景色、场面、人物、事例都为表达愤怒服务,也随着这种感情的奔腾起伏而呈现出来。并且,这种以意为主的特点在这篇散文中还表现得特别充分。作者几乎不对景色、场面、人物、事例作细致的描述,甚至往往不作完整的描述,他是“愤怒地张大眼睛”来看这一切的,是通过自己愤怒的感觉来写这一切的。愤怒使  相似文献   

17.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18.
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的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印象中,高三女中学生姜荻写的散文,篇幅都不长,而语言却到位,叙述有节制,且张扬着人物或故事的音容笑貌;似乎一切都运作在她叙述的故事或事件里,又似乎是在为单纯的成熟的篇章做准备。这就是短篇小说《谁最忙》出现的必然。读《谁最忙》,是在读一篇小说,勿宁说是在读一篇诙谐、幽默的故事,或是说读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童话,一篇凝缩当代社会影像的童话。这篇小说,围绕着“忙”而展开,在“忙”中延伸情节,又在“忙”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小说开头便写小镇上的人都很忙,忙着干自己的事情,第19届镇长因为大家都忙使他开展不了工作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