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二:医     
【创意话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药可以医病,食可以医饥,诗可以医俗,书可以医愚,勤可以医贫,法可以医乱,道可以医天下。看来,世上的丑陋鄙俗之物都有可医之药。古语还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相似文献   

2.
药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益友 臧克家说:“一本好书,就像是你的一个益友。” 营养品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考试作文形式,可以说:话题作文是一枝独秀。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话题作文”,“创新”就成为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的首选。那么怎样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一从立意求新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1、逆向求异,另辟蹊径。“文章最忌随人后。”怎样立意不随人后呢?这就要运用逆向求异,学会反面文章正面做,或者正面文章反面做。如你说“近墨者黑”,我就说“近墨者不黑”;你说“不能班门弄斧”,我就说“弄斧必到班门”;你说“玩物丧志”,我就说“玩物长志”;你说  相似文献   

5.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相似文献   

6.
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啊!一本好书可以医治人的愚昧无知,使人明智。我就有这样一本好书,那就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狼王梦》。  相似文献   

7.
先看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一个片断,内容为《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在充分地阅读教材后师生一起讨论、提问、争辩。话题:“婚姻自由”。老师说“仔细读书,再联系婚姻自由,你想到什么?”讨论中一学生说:“书上说,‘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我认为,婚姻并不自由。”此言一出,课堂哗然,贬斥者有之,目瞪口呆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洗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之《序》、《跋》,为考证作者之“信史”,《序》,言其籍贯,《跋》,射其姓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而其余诸说(如“屠隆”说),执其一端,生发于“兰陵笑笑生”之语,对《跋》“《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之记载,竟视而不见。贾三近之名“三近”,字“德修”,号“石葵”,无不与“钜公”比附不悖。贾三近使用过“大史氏”、“外史氏”、“野史氏”诸笔名,晚年取号“石屋主人”,追慕司马迁心志昭昭;其效法太史公,著书立说。《金瓶梅》“克隆”《史记》,明末清初评点者早已点破,所谓“纯是一部史公文字”。拙文以此再证“兰陵笑笑生”、“钜公”为贾三近,力图破译这一古代文学我“斯芬克司”之谜。  相似文献   

9.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10.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宋人疑菊花不落发其端,古今诠释,聚讼纷纭。清人孔广森说:“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黄花,故它花不可以言落英,唯菊乃言落英。”近世黄季刚先生则以为落训始者,当为反言。其释《尔雅》:“落,始也”之义时说:  相似文献   

11.
楹联欣赏     
读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这是民间广为传诵的一副重视读书和道德修养的佚名书斋联(作者无法查考)。上联说勤读书,可以除掉鄙俗落后的观念,提高自己的修养。古人云“俗不可医”,而这联却是说医俗有术,“药”为读书,堪谓妙语惊人,发人深省。下联是说“道德”可以育人健康成长,强调“树人”,重在教人以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该联对仗工整,语言通俗,易懂易记。楹联欣赏@李春碧  相似文献   

12.
1、审题一定要把握住话题解析的导向性,揣摩命题者想让你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因为虽说符合话题即可,但事实上每个命题者都会将自己的价值倾向隐藏在对话题的解析中。近四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如此,所以考生无十足把握,绝不可轻易地反弹琵琶,最好是顺着命题者的思维走。 2、拟题既不能“原地踏步”(即不变一字,就用话题作为文章的标题),也不能与话题风马牛不相及。最好是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高考作文的阅卷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为学读书,须掌握要领,如郑板桥所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贵在善读。故作者认为——书,本来是给人以学问和聪明智慧的。汉代文学家刘向就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确实,读书贵在“善读”。否则,食却不化,成为“书橱”、“书奴”、“书呆子”,让自己的思想被书的囚笼禁锢,这就着实遗憾。  相似文献   

14.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即谈话的中心。围绕某一谈话中心,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议观点,叙事件,抒情意,缀成文,就是话题作文。其基本特征是开放,要写好话题作文就必须借“(话)题”发挥。放开我们的眼界可知话题作文古已有之;而且,认真地说,往今来的许多优秀篇章,都可以归入话题作文。 一 《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与《齐桓晋文之事》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也是主旨相同的话题作文。下面一段,就是它们的主旨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相似文献   

16.
杨先武 《教师博览》2023,(23):56-57
<正>这些年来,国人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现象屡屡成为议论的话题。虽然不少地方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以助推全民阅读,但并未改变人们冷落书籍的情况。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启智的钥匙,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有太多精辟的论述,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无不说明读书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书喻十种     
<正> 中外成名者,对书有各种比喻,富有哲理,笔者归纳为十种,以飨读者。1.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书是学校。卡莱尔说:“书是真正的大学。”3.书是老师。歌德说:“读书是与高尚人的谈话”4.书是航船。凯勒说:“书是航向无限广阔生活的船只。”5.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书是智慧的钥匙。”6.书是珍宝。别林斯基说:“书是贵重的珍宝。”7.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8.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相似文献   

18.
如今社会上对高中生写作水平评价不高,好多人将原因归咎于高题目出得不好,带有“八股味”“策论腔”,脱离学生生活,指挥棒不。批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以为同样写策论,为什么苏东坡写好?同样是八股文,为什么汤显祖、袁枚写得好?清代一位文史专家章钜写过一本专门研究八股文的《制艺丛话》,他说考八股文“人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如今高考作题目也有弊端,但也是“变之而未有良法”。近年来流行“话题作”,褒之者以为找到了对付猜题押题的良方,说什么“坚持话题作文动摇”。殊不知你有命题,别…  相似文献   

19.
创意话题汉代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也可医愚。”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有选择地读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医救愚昧,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关于读书,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以“我与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体会和认识。注意: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素材集锦(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3)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20.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于:向,介词。荆王:楚王。谒者:禀告的人。谒(yè)禀告或谒见。操:拿着。以:而,连词。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说(shuì):劝说。故:所以。是:代词,这。是……也:判断句式。明:表明,表示。乃:于是。点睛之笔1.是臣无罪,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