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由于我省今年高考科目设置实行“3+文(理)综合”,填报高考志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好院校与专业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日期的临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省招考办公布的《2006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和省招考办汇编的《2006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依据。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本刊邀请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高校招生生源波动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高校招生生源的波动现象也愈发明显和频繁.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招生政策、教育教学质量、招生宣传工作、就业情况、考生等紧密联系.相关对策有:深入研究宏观招生政策,制定科学招生录取方案;完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宣传定位准确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就业宣传,完善就业指导;加强考生填报志愿指导,提高志愿指导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省2007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好院校与专业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日期的临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最主要的依据,《2007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时了解招生院校录取规则,办学性质等相关信息的最重要资料。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志愿设置、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招生宣传工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间展开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高校招生宣传的策划、队伍(人员)、内容和渠道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这一工作进行研究探讨,以进一步规范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科学引导考生填报志愿,增强招生宣传的实效性,提高生源质量。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单考单招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如何科学地填报平行志愿,有效地规避退档风险,提高平行志愿的录取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向前迈进,高等院校的招生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云南是率先实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省份之一,1993年高考科目设置又由1992年的大文、大理改为小文、小理,而且摒弃了自恢复高考以来填报志愿在高考估分后的传统做法,把填报志愿改在高考前.作为云南省的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如何紧跟云南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地有效地为云南地方工业服务;如何适应和完善招生制度的改革,做好超前事业中的超前工作—招生,是我们高等院校和招生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志愿填报模式改革是高考综合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志愿填报时间由考前调整为考后,投档录取模式由顺序志愿调整为平行志愿。为探讨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对于高校招录工作的影响,笔者从北京某市属工科院校生源调查数据和录取分数情况入手,通过四年数据的纵向对比,呈现考生志愿填报和高校招生录取的新特点,并从宣传渠道、宣传内容和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出发,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招生宣传、录取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恒 《中国考试》2005,(6):4-6,30
高考志愿填报是在高校招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填报志愿对国家的选拔人才.对考生的今后的学习、就业都起着重要作用。考生要了解当年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熟悉各类院校招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志趣爱好.选填好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较切合实际的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准确填报。但考生、家长如果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全面考虑、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志愿填报中的一些关系.那么无疑会对考生的志愿填报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多年从事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经验.希望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正确处理的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如何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准确填报院校与专业志愿,是广大考生的理想和愿望。能否科学、合理、准确地填报好高考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日期的日益临近,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省招考办公布的《200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和《2005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本刊邀请了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省对口单招政策的调整,对口单招人数的恢复性增长,本专科计划的增加,将为宣传职教、带动职教招生、提高职教知名度、引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等起很好的作用。对口单招就是面向中职生,面向某一专业的,能体现中高职衔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口单招的人才培养模  相似文献   

11.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试点衔接项目的开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还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中职生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应切实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真正融通,并加快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在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协调,才能使中高职真正地衔接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许多其他教育类型不具备的特殊性。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遵循中职教育规律,建设好爱中职、懂中职、献身中职的教师队伍,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相似文献   

13.
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目标和特定要求。目前,中高职衔接不畅通主要表现在招考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畅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等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畅通。同时,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加强行业指导、创新集团化办学、构建职教和普教的立交桥等举措,建立畅通中高职衔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三方面表现出不公平性。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应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辅以相应的中职教育财政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公共教育财政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配置均衡性与效率性的有效途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基于2006-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及其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且呈逐步扩大趋势,影响了区域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现。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均中职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河北省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弹性高于京津两市。为了推进京津冀中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应优化京津冀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建立京津冀中职教育财政法规体系;努力拓展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建立中职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监管。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实现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美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连贯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宽松多样的招考渠道和规范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法规上。对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开展双创教育理应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文章从中职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立足中职学校实施双创教育进行对策分析,构建了中职学校的双创教育体系,旨在为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衔接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转向的政策背景,通过对全国10660位中职生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我国中职生升学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中职生具有很高的升学意愿,且以本科为主要期望学历;毕业班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中职生更可能选择升学;学生干部身份和学校生涯教育质量会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家庭对中职生升学与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但影响方式和程度与普高生存在差异;对省域中职升学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促进学生升学,而对就业市场和本科招生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削弱中职生升学意愿。基于此,未来应从职教本科办学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考机制、央地项目设置、公共财政兜底、生涯教育和升学指导等方面优化中职升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