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作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著作权法》规定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它是作者个性通过创作的进一步体现.《著作权法》正是通过这4个方面对作者复杂精神世界进行规范,这其中发表权与财产权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历代选读和研究的著作极多。这里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读物,列为初学和进一步研读的书目,略加介绍,供唐诗爱好者参考。初学书目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选,1978年修订重版。这是唐诗读本中最简明通俗的一种。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六卷(一作八卷)。这是旧时流传最广的选本,所选大多是名篇,繁简也比较适中,但一些反映时代动乱和民生疾苦的重要作品则未曾入选。有多种注本,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较精要。  相似文献   

3.
书海撷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其中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的诗篇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4.
日本市河世宁(1749—1820),江户时代后期著名汉学家,曾于日本文化元年(1804),搜集《全唐诗》未收作品编成《全唐诗逸》三卷,据《千载佳句》、《文镜秘府论》、《游仙窟》等中日古代文献所录唐诗,补进72首作品及279个句子,作者128人(其中82人不见于《全唐诗》)。其《全唐诗逸》于清代嘉庆间传入我国,鲍廷博将其收入《知不足斋丛书》,现附录于中华书局校点本《全唐诗》卷末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诗》末,这是市河  相似文献   

5.
唐诗的魅力是永恒的,因为她是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的心声,显示出一种昂扬上进的精神.因此她备受后世历代学子的青睐,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研究专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国卿先生的《唐诗赏论》便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很有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燕南芝庵出生于元代,由他所创作的《唱论》是中国声乐著作中现存的最早作品。本文主要从燕南芝庵本人及其作品《唱论》入手,对燕南芝庵及其《唱论》对我国古代戏曲声乐理论及实践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书讯     
《新闻作品选集》四川日报高级记者刘耀辉撰写的《新闻作品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作者继《张容芳传》《人生的价值》《新闻写作》之后的第四本著作,收集了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的作品113篇,其中不少为获奖作品。(邓洪平)  相似文献   

8.
书讯     
《新闻作品选集》四川日报高级记者刘耀辉撰写的《新闻作品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作者继《张容芳传》《人生的价值》《新闻写作》之后的第四本著作,收集了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各种新闻体裁的作品113篇,其中不少为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9.
《新诗鉴赏辞典》虽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有赶上近几年掀起的新诗鉴赏热,但迟出有迟出的好处。有道是:“慢工出细活”。看得出来,它的编纂工作是下过苦功、苦力、苦思的,不是抢着上市而是慢慢琢磨出来的。它厚实、深邃,也分外耐读。这倒不是因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是“老字号”,目前出的《唐诗鉴赏辞典》等书均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而是因为这部《新诗鉴赏辞典》确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许总先生的新著《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杜诗学发微》、《宋诗史》、《唐诗史》等论著后在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诗史嬗递》主要考察诗史的发展进程,将唐宋诗史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去把握,探究其内在嬗变轨迹;下编《诗潮整合》主要探讨交织在唐宋诗史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编辑的特殊贡献是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作者曾以《科技期刊编辑的特殊贡献——人才培养》,《挖掘优秀稿源,优选独创作品——再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特殊贡献》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可列为“三论”,以求与编辑同行共同探讨。1 编著译书籍,为社会进步奉献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古代的编辑家。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相似文献   

12.
《本事诗》《唐诗纪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仿效的著作,形成了一类著述的体例。倘对其著作体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厘清涉及到的正名、体式、源流、通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斌 《出版广角》2012,(7):43-44
在市场上,鉴赏辞典系列是一个盛行不衰的经典题材,也是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2011 ~ 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2011年8月,商务印书馆率先推出《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三册图书;2012年1月,《唐诗鉴赏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书同时出版;2012年6月,《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在内的系列后续鉴赏辞典,将会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14.
杨成凯(林夕)先生的《闲闲书室读书记》一书是近年来古籍研究中较为特别的一部著作,结合了作者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旨趣和古籍收藏、阅读体验,对古籍鉴赏与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出版快讯     
香港中大出版《红楼梦案》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周策纵撰写的《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该书辑录周教授30年来散见于各报章杂志上的论红文章,每篇文章皆富有独到见解和新意,是红学方面的重要作品。 文章的内容包括:检讨红学研究的态度和未来方向;对胡适的“新红学”作了公平分析,并首次透露了胡适对作者所谈的自辩;探索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她以光辉灿烂的诗歌闻名于世界,而唐诗又是她的代表,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用这句话看《唐诗鉴赏辞典》也是十分恰当的。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呢? 首先是欣赏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该书在编写方式上将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融为一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辞典,也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唐诗赏析读本。这部辞典以收录、编排唐诗精华为经,以鉴赏和剖析这些名篇佳作为纬,“经纬”交织,融合一体。读者在查检释疑解难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修养。其次是内容的完整性。这部辞典的正文收录了一百九十六位诗人的一千一百零五篇诗作,既有出自名家之手、流传万口  相似文献   

17.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2007年出版的著作The Modernist Papers,在2010年译为中文出版时,其书名没有通过直译加以保留,而是被换作了"论现代主义文学",虽然该书所讨论的范围不止于文学,还包括绘画.这一改动得到了作者的同意,不过,这并不表明这两个书名对于作者来说同义.这两个标题的字面结构已经显示了一种重大的差别,如果借用杰姆逊本人自《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年)以来做文学批评时所常用的概念来加以区分,则不妨说,"论现代主义文学"揭示的是这一著作的"内容",而The Modernist Papers确认的则是这一著作的"形式".对于杰姆逊来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他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的最后一章中宣称:"形式与内容无论哪一个都可转变成另一个"(杰姆逊1997,第342页).因此,当两个不同的书名分别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标示同一部著作,它们就在这部著作的表面上形成了一种自我指涉的甚至自我循环的机制:这是论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主义论文(The Modernist Papers on Modernist Literature),是关于文学现代主义的理论现代主义,是关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8.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因为他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认真体味艾丰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他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本文透过艾丰的经济报道作品对其经济报道观念试作粗浅分析,以供新闻界同行借鉴。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译著)《思考的笔》《沦海、桑田、乐园》(中介论)等近10部新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而且…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一看便知,是模仿川合康三先生的《终南山的变容》而来的。《终南山的变容》是研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川合康三先生的中唐文学论集(1999年10月版)。在近年唐代文学众多研究著作中,这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论著。全书共有五章,而就其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大致是两部分,一是对中唐文学的宏观的论说,一是对中唐主要作家韩愈、白居易、李贺等的个案研究。在宏观的研究中,作者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唐文学”作了界定。追溯了把唐代文学分为‘甸、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历史过程,这也就是从明代高探《唐诗品汇》开始明确化的唐代文学的…  相似文献   

20.
谁在说话?     
新闻是叙事作品,而现场短新闻的叙事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它的写作和阅读必然涉及到叙事人称及相关问题。即谁在说话?这方面的探讨似不多见。通过对一批现场短新闻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叙事人称的准确把握和成功转换,乃作品内容深化和品格升华的关键所在。从鉴赏来看,短新闻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也多半产生于此。《人民日报》1990年8月29日刊登的《花钱买回童心乐》正是作者熟练运用叙事人称的转换而使作品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