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6,(1):13-16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最基层的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在构建和谐社区、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到社区内外的方方面面,必须把众多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立体式的建设模式,才能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本文试从社区文化建构主体、建构内容、建设介体三大因素来分析如何建设社区文化立体式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4.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是使具有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汇集一起,通过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继承、开发、利用、发展,使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型产业。从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研究概述入手,分析其发展的现实意义。针对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速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现代性向民族社区持续嵌入,民族社区文化传统传承程式"骤然"消解,呈日趋式微之势。民族社区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前沿阵地,然而因其触及"学校教育竞争",实践步履维艰。文章从"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措施"等"教育三要素"这一原点追根溯源,并基于"教育三要素"视角,尝试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旨在重构民族社区现代学校传统文化传承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6.
程世岳 《成人教育》2012,32(12):13-14
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文章在提出民族社区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引申出了民族社区教育的"民族文化性"特点,同时,论述了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加强民族社区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9.
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然而,因价值消退和异化而导致的传承困境,使得民族社区文化传承在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受到了削弱性冲击。如何在家庭、社区、学校层面加强对民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做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社区福利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福利发展的主流模式,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福利建设应以民族社区为主要平台加快推进。在场域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场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场域,各民族的福利文化传统是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惯习和资本。从场域、惯习与资本的特性和实际出发,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应走一条多元化的福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过程中,东道主社区意识到只有深入挖掘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俗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这种情况下激起的文化自觉无疑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迁徙史诗是哈尼族文学史上的明珠,记载了哈尼族在迁徙中逐渐发展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质。通过对哈尼族迁徙史诗民族认同功能的分析,更清晰地认识迁徙史诗在哈尼族民族主体精神建构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阳高家堰村在政府主导下,其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盆景产业化,以土家族为主体的高家堰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盆景产业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文化品质的现代化,是整体文化的价值调整与提升。民族地区开发中应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注重对人文力的投入和开发。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记忆景观是民族文化的物质体现,它的功能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代继交流的媒质。民族社区,尤其是建立在非旅游业基础上的民族社区更应注重居民的真实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建设民族文化记忆景观是国家文化战略管理的必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必需。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有其经济基础、国家支持、民族自信为保障,在现实中建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而物理课堂中民主性、创造性、合作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审视下,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太多误解和偏向。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建构和谐的生态文化课堂,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质,彰显物理课堂教学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那达慕绝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活动或游戏,而是一个非常典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和获得本土文化知识建构的校外教育情境。由于古老的游牧文化和原始萨满教孕育了那达慕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800年来不仅行使着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使命,而且建构着蒙古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弥补着民族学校对本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课程参与主体如何履行自身的伦理职责是摆在语文课程改革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课程参与主体在建构语文课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局限。只有语文教师成为语文课堂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成为语文课程实施的决策者,语文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地实施。有必要重构语文课程的话语空间,赋权于语文教师课程实践权利,并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他语文课程建构主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的主体研究对文化参与、文化环境建构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大理洱海周边的白族传统村落在相关政策、旅游开发、交通变迁的影响下,村民参与文化开发保护的意识、方式、程度使得村落文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以金梭岛、双廊、沙村为例,从文化参与的角度探讨文化选择、文化适应与整合和民族文化环境建构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倡导某种体系,这样一些价值体系成为该民族的精神导向,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及价值体系的建构方式。形而上学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了前提以及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宇宙论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的发展,从对知识对象本身的探究到对知识主体的探究,西方价值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可以说,形而上学是西方文化价值论的本根,价值实现方式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把握大学主导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是大学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主导文化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弘扬民族精神和凸显民族特性的、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思想的个性鲜明的现代文化。发挥大学主导文化的功能,建构起大学主导文化教育体系、传播媒介体系、创新体系是运用文化发展规律,进行大学先进文化建设的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