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蒋晓红 《教师》2015,(3):10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通过让学生使用虚拟机来安装Ghost版的XP系统的过程来阐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便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根据教学体会,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阐述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周进 《教学随笔》2008,(3):23-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为适应社会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82):120-12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环境(软件和硬件)、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赵薇 《黑河教育》2010,(1):62-6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对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习信息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学科,列人教育计划作为高中年级的必修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教育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000年1月9日修改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组织与实施(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曾利强 《学周刊C版》2010,(9):103-103
在网络化进程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立足社会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要。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以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技能,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有的,但是教学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徐秋芳 《考试周刊》2013,(41):118-11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作者就用好教学方法、构建快乐的课堂谈谈个人体会和心得。  相似文献   

19.
王淑鹏 《青海教育》2003,(10):91-9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相似文献   

20.
白云 《学周刊C版》2010,(2):99-10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做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