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斯福新政”在世界现代史上极具重要意义,但是学界对于新政的评价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状态。那么高中历史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和处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呢?一、建构知识体系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的单元要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居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例1】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请回答:(1)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加以说明。(2)这种变化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玮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15-17,35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最深刻、最广泛、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面临严峻的选择。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革,最终把美国引出了经济萧条的死胡同,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影响,史称“罗斯福新政”。本文拟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成效及其意义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不仅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而且导致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虽然胡佛反危机措施在1929年以后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因危机惯性而未能挽救美国经济颓势,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激化.并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否则,罗斯福新政不会很快奏效。罗斯福新政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它并非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起飞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何凡 《考试》2008,(Z2):76-78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模式,对当时和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热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析】1.为什么把罗斯福采取的措施称为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或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既是美国历史上的大变革,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历来是教学的重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将罗斯福新政归人“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专题,对其认识只限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宪政文明的发展来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宪政框架内实行的改革,是宪政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8.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入主白宫。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法西斯战争的威胁,执政初期,罗斯福在美国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了美国历史上和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多年来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汗牛充栋,毁誉褒贬,众说纷纭,在美国和西方史学界,有的颂扬新政是一次“和平革命”,“在哲学上是民主的,在手段上却是革命的”,是可以和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并列的美国“第三次革命”。它“开始了一个影响美国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深刻的和彻底民主改革的时代”,有的则认为“新政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保守的,是二十年代的延续”。有的认为新  相似文献   

9.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危害。对此,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措施以度过危机,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以减少危害,尤其是罗斯福新政为美国走出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政的指导思想及它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都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产物,两者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设计说明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中的第三课,是上节课《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延续,其意义在于对全单元核心内容的总结,因此在讲授这段历史时我会注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我认为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发展的表现,关键是"变、新",应以"一条主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四个变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富兰克林·D·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在美国历史和世界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新政”的实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它也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即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内外史学界历来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比较重视 ,研究成果颇丰 ,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重大分歧 ,本篇文章力图展现国内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及译著情况 ,为史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比较全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界一般都视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此对应,将罗斯福新政视为富兰克林·D·罗斯福和他的政府为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即罗斯福新政为经济新政。现在看来,这种观点虽有其道理,但存在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实际上,无论是大萧条,还是“新政”,都远比我们以往说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4.
对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它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全面瘫痪,并使这种社会制度陷入空前危机。温故而知新,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深入考察了这次大萧条的特点以及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从目前世界经济运行趋势以及宏观调控效果看,有理由对前景感到乐观,但是对风险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国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英法美等国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苏联为了自保,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排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于1939年突袭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6.
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指导意见》以及人民版必修二教科书的编排看,三者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内容的处理是一致的。它们均强调、突出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自我调节机制上的创新——实现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转变。教学实践中,“罗斯福新政”这一内容的操作流程一般是以一定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新政的政策内容,再归纳出其特点(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是历年来的高考重点,其内容分布广泛,设计题型多样。如“罗斯福新政”、“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欧洲一体化”、“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等题。仍可预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在高考中还将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人们提及罗斯福的“新政”,自然会想到“新政”三R——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而若谈到“救济”,则必当评论“工赈”(Work Relief)。罗斯福大力推行“工赈”政策,不独在美国史无前例,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罕见。研究“新政”,似不应忽视对它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稳定大危机中美国的金融形势,恢复美国民众的信心,刺激美国经济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罗斯福思想的转变以及“新政”的应急性等因素的影响,罗斯福政府拒绝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坚持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甚至推行诸如购金购银等以邻为壑的政策,因此,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世界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体系在30年代的分裂,世界经济秩序因此进一步恶化,并最终造成美国经济也无法在二战前走出30年代的大萧条。  相似文献   

20.
本考点是新课标地区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复习本考点关键要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新政的各项措施对美国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要注意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要联系现实热点,以金融危机、就业、诚信、社会福利等问题为切入口,将本专题内容与金融、民生等问题联系分析;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注意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进行比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以下我们从多视角来复习本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