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荦与王士禛康熙六年定交,前后交好四十余年,于诗文声名和仕途生涯皆相互倚重。康熙十六年王士禛刊刻宋荦等人诗为《十子诗略》,对其稍后主盟诗坛和宋荦诗名之振扬及台阁诗风显扬影响重大。王士禛自康熙十九年真正登顶诗坛后持诗界权柄二十余年,而宋荦自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四年先后为江右和江南诗坛宗盟。这一时期宋、王的交游,对诗坛盟权开始由台阁下移地方节府、清初诗风由遗民之节向清雅温厚演变和奖掖诗学后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论诗注重神韵,对王士禛也极为尊重,但是,沈德潜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更多的是批评和改造.首先,沈氏编选《唐诗别裁集》,明确标出“以李、杜为宗”的选诗观点,以纠正王士禛编选《唐贤三昧集》的偏失;其次,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对王士禛诗进行取舍、改造和重新评价,对其单一以神韵论诗的做法也提出质疑;最后,沈氏明确标出“始审宗旨”的论诗标准,以纠正神韵说末流回避现实,陷入虚响的明显缺陷.沈德潜对待王士禛神韵说的态度,是其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清代前中期诗坛风尚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的界划,是一个异说纷纭、久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及其写作诗话的实践,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归纳出诗话体例的几个要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两种主要形式——诗话与诗说之间划出了界限。由于王士本人及《渔洋诗话》的权威地位,本文得出的结论也由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对清初反思乃至否定严羽诗学的思潮进行了回应,原因在于王士禛诗学与严羽诗学在诗歌审美论、诗歌创作论及诗歌体悟论方面存在相通性。王士禛在继承严羽诗学思想的同时,也在诗歌取法方面、文艺辩证关系的阐释方面对严羽诗学进行了超越。因此,严羽诗学为王士模诗学的建构增添了传统的力量,而王士禛为严羽诗学的发展和理论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7.
王士禛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三历栈道,每到一地,都吟诗作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体现了仰观俯察的时空视野、模山范水的景物刻划和深沉凝重的人事感慨,是对栈道山水的准确描摹和对内心情感的充分抒发。王士禛的栈道诗,完善了栈道诗的创作模式,不仅成为历代栈道诗的典范作品,也成为王士禛豪放诗风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王士Zhen的《秋柳四章》作为核心文本,辨析了王士Zhen 的“盛衰之感”和清初遗民故老的“故国之思”的不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把王士诗歌 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从“盛衰之感”到“盛世之章”认为王士Zhen诗的变迁轨迹是当时诗 审美风尚嬗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诗品》作为中国百代诗话之祖,其诗学思想为后人所继承。清初诗人王士禛的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观点、体例、方法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本文由《诗品》的具体诗句入手,通过对钟嵘和王士禛诗论的内容、形式、言语、意境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钟嵘《诗品》是如何影响王士禛的诗歌创作和评论的。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三历栈道,每到一地,都吟诗作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体现了仰观俯察的时空视野、模山范水的景物刻划和深沉凝重的人事感慨,是对栈道山水的准确描摹和对内心情感的充分抒发。王士禛的栈道诗,完善了栈道诗的创作模式,不仅成为历代栈道诗的典范作品,也成为王士禛豪放诗风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4.
盛唐时期,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而多采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了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开创了众多的流派,形成了众多的风格。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其独有的风格,显示了唐诗盛景的一角。是盛唐很有影响的一个流派。晚唐的司空图把王维一派的诗推为诗的正宗,清初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中的“祖师”,还有人把王维尊为“诗佛”。他们都把王维捧到和李白杜甫同样高的地位。当然也有象刘大杰先生等人对王维一派是抱否定态度的。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荷花淀》虽然是一篇小说,但行文却是十分缜密,前后呼应,丝丝入扣,颇具诗情画意,深得中国传统诗词的妙处。清初诗人王士禛有《真州绝句》,其四云:"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家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  相似文献   

17.
宋琬是清朝初年的著名诗人,创作领域涉及诗、文、词、曲、赋,尤以诗胜,在诗坛上与施闰章齐名,被王士禛誉为“南施北宋”。作为清初的“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风的演变规律不但取决于自身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而且与当时的诗学思潮和文化风尚密切相关。早期宗唐复古的观念得于地域家族文化和社集活动的影响较多,而人生阅历的丰富,广泛的交游,诗界风尚的演变和前辈的导引对宋琬中年之后熔铸唐宋的诗学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宋琬诗学渊源流变和交游结社活动也透露出明末清初诗风变化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8.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颜光敏是清初山东著名诗人,是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他文才超拔,笃于友情,和当时文坛诸大家交往密切。颜光敏有诗集《乐圃集》行于世,曾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大家的高度评价。他平生交游甚广,和多位明遗民有过往来。其中,颜光敏与顾炎武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分析《颜氏家藏尺牍》等资料,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人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20.
王士禛以《秋柳诗》蜚声诗苑,扬州五载的仕宦与文学经历奠立了其诗坛领袖的地位。历史的机遇使其受到康熙帝眷遇,从而成为主持风雅的一代宗盟,即使有赵执信和浙派诗人发起挑战和攻讦,也未能动摇其坚如磐石的地位。“神韵”说几乎笼罩整个康熙时期,影响延至雍正、乾隆初,为清代文学史上罕见之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