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写作学的学科理论观杜福磊近十年来,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写作学界同仁在“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邓颖超1984年8月20日为《写作》杂志题词),“走现代科学宏观综合之路”(裴显生《写作学新稿》绪论)的旗帜下,更新了研究观念和方...  相似文献   

2.
我以为在“写作学”的学科之下,应该专门建立一门“干部实用写作学”。其理由如下:一、干部实用写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为其它学科所取代。高等院校的文科已经设立“写作学”或“文章学”,是否可以代替“干部实用写作学”呢?不能。因为:“干部实用写作学”虽属于高等学校“写作学”的一个分支,但  相似文献   

3.
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学宣言》通过对写作学构思论这一常识的质疑,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的革命性理论主张。“非构思写作”当然接受了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且与后现代哲学具有暗合之处。但是,“非构思写作”与后现代在暗合后立即分手,即“非构思写作”对于构思论写作学的颠覆是为了建构本土的中国当代写作学。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结构的现状分析应用写作从《普通写作学》剥离出来以后 ,又派生了许多分支 ,诸如公文写作、财经文书写作、司法文书写作、公关礼仪写作等 ,很有自成系统的态势。考察现行应用写作教材的结构体系 ,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概论——文种及例文”式结构。这类教材的体例一般由应用写作概论、分门别类的文种介绍和典型例文组成 ,其中 ,每一文种的介绍又分为文种简论、适用范围、格式和注意事项等部分。如电大《应用写作》和《经济应用文写作》等教材都采用了这种体例 ,其优点是直观、简明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二、“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5.
由云南师大中文系张佐邦同志编著的《秘书写作》一书,最近已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部三十万言的专著,是作者多年从事“秘书学”教学经验的结晶。独创性是这部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将“秘书写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致力于学科体系的建立,倾数年心力,草创了这门多边缘交叉学科——秘书写作。在编著过程中,作者充分吸收了心理学、人才学、思维科学、秘书学、文书学、写作学、新闻学、公文写作和应用写作学的最新  相似文献   

6.
写作学究竟是学科还是术科,这一话题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一直为写作学界所津津乐道、争论不己.这既体现了写作学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困惑.不管是学科,还是术科,写作学总归是一门研究写作的系统理论,这一点已为大多数写作研究者所认同.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术科”论者认为写作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因而它的理论构成应为操作理论、技术理论,对其研究应以操作理论研究为主;“学科”论者则格外强调写作基本理论、元理论、“大技巧” 的研究,认为不如此则无法建立起写作学,也不会有正确的操作理论.由  相似文献   

7.
马老师,您好!当代中国的写作学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提倡“振兴写作学科”的口号下,写作教育和写作事业曾一度非常繁荣,写作课也曾经是大学中系的一门十分受重视的专业基础课。但随后在对写作学科的定性问题上,老一辈学基本认为写作作为一种技能是对中学教育的“补课”,写作本身并无深厚的学理可言,这导致写作学在大学学科体制内地位的下降和边缘化,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的中系都曾经把写作学课程取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者们在“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邓颍超1984年8月20日为《写作》杂志题词),“走现代科学宏观综合之路”的旗帜下,更新了研究观念和方法,以一种现代意识和全新的视角,对现代写作现象和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和深入探讨,对传统写作理论作批判的继承,重新勾画出现代写作学理论的总体框架,使写作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现代写作学》在学科体系的建设、理论观念的开拓以及边缘学科的横向引进上,建构起了一个写作学科的现代性理论体系雏形,不但揭示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状态,而且明确地肯定了写作主体在其中的核心位置。这不仅完成了写作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而且彻底打破了传统写作学理论研究过于侧重文章本身而忽视作者的局限,第一次以明显的开创性和学科性设定了写作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对“现代写作学体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之前,我以为首先要对“现代写作学”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现代写作学是研究运用现代汉语进行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写作的基本原理、技能技法,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现代人的写作行为和写作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总结及应用写作规律、技能技法为其研究任务。它充分吸收、  相似文献   

11.
自从邓颖超同志发出“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裴显声《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号召以后,全国写作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写作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传统的写作理论已显得软弱无力,要避免安于现状,必须突破原有体系,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建立起科学的写作学理论体系。于是乎,新的写作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朱伯石的《写作概论》,饶鹏飞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路庆德的《写作救程》,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裴显声的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性质应为“一部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有指导刘勰所处时代一切文章写作的功用,更兼有写作学、文学理论的价值,故而合而称为“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3.
李伟教授     
李伟教授,男,汉族,生于1954年,陕西省武功县人,1982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获得武汉大学访问学者证书,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咸阳师范学院总支副主委。 李伟教授一直从事写作教学,先后讲授《基础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体写作学《写作思维学》、《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新散文思维艺术》、《人文科学概论》、《素质教育阅读》等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根据学科发展动态,运用最新学科理论,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思考,学会表达…  相似文献   

14.
《基础写作学》二人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写作学》是刘锡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个以“写作学”作为书名,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构造起一个新的写作理论框架,作了有说服力的阐述,是一部守正出新的理论层次较高的现代写作学杰作。《基础写作学》突出地论述了写作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写作学的内涵和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具体阐发了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实际内容、操作要领和方式方法;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有条分缕析的微观研究,具有鲜明的汉语写作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使全书有了堪称为“学”的品位和规模,被誉为“当代写作学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论,《现代写作学新论》以普通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力图建构一个科学的现代写作学的新体系。重在揭示写作活动的动态性程序规律,把握住师范教育的主体性角色转换,研究写作学科理论的科学性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实用写作,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频繁使用,不仅标志着实用写作学科的振兴和蓬勃发展,而且与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交往的愈发频繁、社会发展的大量需求是相同步的。作为一门学科,实用写作是隶属于写作学的。它是研究和探讨应用文写作过程、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和体式规范的专门学问。当今实用写作学还要研究新事物的渗入带来的操作变化以及体式与内容的刷新。在西藏高校,《实用写作》这  相似文献   

17.
林可夫教授是现代写作学科建设的“功臣”.为写作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实践了变“静”为“动”的写作研究主张;建构了以写作主体智能训练为主的写作训练体系;构设了“高等师范写作学”的分支学科理论;对写作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作出了贡献;他把一生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写作学科建设事业.值得后辈学人景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湖南师专系统协作编写的《作文学》(张会恩主编,中南工大出版社出版),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写作教材。《作文学》是以文章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它的理论体系的。作者用了十二章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作文的基本原理:前有“绪论”一章,对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进行了史的考察;其中“作者”一章,论写作主体;“感受”、“思维”、“想象”、“情感”、“构思”、“技巧”、“文采”七章,论写作过程;“读者”一章,论文章阅读;“规律”一章,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再加下编的文体论,就构成了对写作活动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文学》是以恢宏的气势、求实的精神来建构理论体系的。这一点,从“绪论”一章可以看到。要论及作文学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时,作者不仅对文章学的发展及文章学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如数家珍,而且对文本写作学、过程写作学、主体写作学、文化写作学等各种写作学思想及它们取得的成绩十分清楚。从而把全书的理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30年古老而又年轻的写作学科走向了繁荣发展,展开了“八次学术大争鸣”,理论研究发生了“八大变革”,在写作原理学、文体写作学、写作教育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七种类型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序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写作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21世纪的现代写作学理论文化建设要全力实现创新发展,应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写作文化素质的优势学科。  相似文献   

20.
学者风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F0002-F0002
万奇 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于内蒙占满洲里市。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中国文论方向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写作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代表作有:《论写作学之本体》、《物意文模式之再思考》、《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和《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多次获得自冶区、教育厅和学校的奖励。2002年,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第三层次、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