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思想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翻译家杨宪益的译作《老残游记》入手,主要介绍了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家奈达及其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杨宪益的翻译风格及其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通之处;最后一部分主要通过各种翻译技巧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老残游记》译作中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张文清 《文教资料》2005,(30):179-181
作为一种行为,每一译作都有它各种各样的翻译目的。目的不同,翻译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本文探讨了严复翻译的目的以及他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过程中做出的各种选择来实现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6.
原作者及其原作、译者及其译作都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与原作者及其作品对话,以求理解准确,又要精心组织译作,以求读者能准确理解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译者的因素,无论是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鲁迅先生早期的译作进行梳理与统计,发现他早期的译作中小说与教育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他早期进行翻译的目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18至19世纪的泰特勒是西方第一位著书论述翻译理论的翻译理论家。他专门探讨了什么是优秀的翻译,以及怎样才是优秀的译者。他对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叙述,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把译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和语言表达看做是完整的统一体。他的翻译理论至今对翻译理论研究仍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影响最大的汉学家。他一生著述及译作很多,书籍文章多达百余种,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他所翻译的汉诗在当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韵体翻译的典范。文章系统讨论分析他汉诗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维摩诘经》共有7个汉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从译质量来看,罗什译本比其他译本义理信达、平实生动,易于传播普及。从译的人生经历、性格才情来看,鸠摩罗什较其他译更能彰显《维摩诘经》所宣扬的“出家在家不二”的“游戏神通”思想,使其译本深入人心,加上当时的统治十分佞佛,推动了译本的流传与盛行。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本虽不是最早的译本,也不是最后的译本,但却是最流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3.
胡猛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4):98-100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有很多四字格结构的词语,这被认为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西德尼.沙皮罗的英译本中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范例。本文主要从汉、英两种语言中意合及形合的角度对汉语四字格结构的英译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2,27(5):77-79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5.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6.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对衡量词的英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衡量词。罗幕士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这些衡量词的翻译形式多样,但有不少错误。文章分析了那些形式和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9.
“等值”、“等效”是翻译教材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两个术语,通常被称为“等值”翻译原理、“等效”翻译原理。然而,“等值”的意义含混不清,并且“等值”中的“值”和“等效论”中的“效”也是误译。依据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重新解读了所谓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0.
翻译目的是林译小说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问题。林译小说前期序跋表明其译品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它的翻译策略的选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一致性基础之上的,因而有了高质量的译品。由此不难看出译者的主观意图对译品的质量与接受性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