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虚构     
本文从创作与接受两方面论述了虚构的本质。虚构作为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人的自我表现。形形色色的虚构作品,说明了虚构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虚构,体现了艺术的魅力,文学作为精神生产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社是广泛活跃于各类大中小学校的学生社团。长期以来,文学社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与文学相关联的阅读、研究、创作等活动,成为学生的校园文学活动的最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学社是广泛活跃于各类大中小学校的学生社团。长期以来,文学社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与文学相关联的阅读、研究、创作等活动,成为学生的校园文学活动的最有力的支持。文  相似文献   

5.
网络数字化走进文学视域,对传统文学从创作主体、文本特征、阅读方式、文学价值等文学活动要素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影响和冲击,但目前的网络文学并不是文学的完美归宿,网络文学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美好发展为宗旨,才能成为现代人最自由完满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叶昼的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很大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他从文学的源泉、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几个方面为写实主义创作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的源泉问题上,叶昼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与生活、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这种理论观点对我国小说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虚构和象征是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善于通过虚构的手段叙述故事,并以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品的象征意义。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其虚构与象征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对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社会的认同与否做出了心理结构分析。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经验对中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莫言在改革开放时期,向福克纳学习的同时力主自主创新,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以及发挥文学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9.
小说教学对“虚构”知识的运用存在“简单化”和“误用”问题,这是因忽视其复杂内涵而造成的。“虚构”的复杂内涵需要从阅读行为、小说材料来源、创作结果、创作行为过程、虚构的本质等几个视角来揭示。将“虚构”从静态的内容性知识转化成动态的阅读方法知识,有利于提升小说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报告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恪守真实,不允许虚构;现实主义原则要求它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理性原则刚要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文学性原则则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本文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20世纪末的中国“新写实小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必然。它化解了当代小说传统的写作模式,以下沉的创作视角和摒弃虚构的细节,使当代中国文学回到了生活的原生状态。一大批简洁平实却具有震撼力的作品的出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亮点。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曼哈顿》是麦琪·吉顺应21世纪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化迷恋和作家生命虚构创作热潮的巅峰之作。这部生命虚构小说寄生于伍尔芙的生命因子,不仅让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穿越到21世纪的纽约,而且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伍尔芙传统传记形象的特异互补形象,是一部生命延展型非自然生命虚构叙事作品。作品大胆地虚构文学先辈,语言风格在极力模仿伍尔芙的同时,又不失麦琪本真的风格,在克服"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超越了自己。作品激起了新一轮的伍尔芙各级生命文本的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13.
伊瑟尔在当代语境中讨论文学本体论问题,建立以虚构与想像为中心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虚构与想像作为文学文本活动的运行机制,联系于人的存在,所反映的是人作为角色在转换中不断生成的"总体性",即"可塑性",伊瑟尔循此提出文学模型,提出文学模型与人类学模型的同一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资源是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他的文学-人类学模型论在认识论视野展开,包含了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的单质性,这为我国当今文学本体论建设,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非虚构文学”作为当下文坛热点,学者们对其命名的理解各执己见。但在文学的内外部视野的观照之下,不难发现,“非虚构文学”的命名首先来源于时代经验变革的推动,其次,其跨文体的特征又赋予其写作者独特的叙事姿态。与此同时,“非虚构文学”在搭乘网络平台使自身走向繁荣的同时,又面临概念的滥用这一困境。故此,在理清“非虚构文学”相关概念之时,对于其未来面向的思考要立足于创作与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关于文学的虚构本质说十分流行,这无形中纵容了作家们在虚构与想象上的冒险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文学虚构与想象的品质有下滑之虞。对此,本文主张文学虚构和想象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有其方向和目标。因为作家创作会有意向性,读者接受也会有“可能”和“可信”原则。严肃文学有其深度目标,不同的文学类型或创作方法也有各自的规则或惯例。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构与想象之品质,作家们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或努力方向,比如审美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虚构问题是长久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以往的文学理论以客观现实为参照,认为文学所反映的应该是已经或应该存在的客观现实,将虚构视为文学的属性之一,同时又以现实为参照弱化了虚构的价值,在静态的模式中研究虚构,虽然系统却并不全面。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在动态的、交流的模式中展开对文学虚构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想象以创造文学形象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和主观感情为根本目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主体塑造典型形象和虚构典型情节的必备素质,想象为作品创造美的意象和美的意境,积极想象是诱发创作灵感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育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伊瑟尔在当代语境中讨论文学本体论问题,建立以虚构与想像为中心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虚构与想像作为文学文本活动的运行机制,联系于人的存在,所反映的是人作为角色在转换中不断生成的"总体性",即"可塑性",伊瑟尔循此提出文学模型,提出文学模型与人类学模型的同一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资源是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他的文学-人类学模型论在认识论视野展开,包含了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的单质性,这为我国当今文学本体论建设,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非虚构文学成立的关键在于非虚构创作者承认作者的文字能够再现现实、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用文字再现的现实,这是非虚构得以区别于虚构的两条界限。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中,将体裁上存在非虚构与虚构争议的四部作品《辛德勒名单》《黑犬》《鼠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及《无命运的人生》都归在虚构小说这一类别之中,有意忽视这两种体裁的对立,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受德里达的影响,米勒解构界限的原因在于:非虚构创作对象的不可再现性及作者主观性的存在会使非虚构内部存在巨大的悖论,读者的“非认知性”阅读行为也会使文学作品难以被看成是社会的、物质世界的映像。但米勒没有否认文学作品见证大屠杀的可能性,他虽拒绝记述性的再现行为,但鼓励创作者以运用文学技巧的施行性作品进行见证,从而瓦解读者不愿直接面对大屠杀的心理,化解使用陈述话语描述集中营时所遭遇的质询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