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通常被单一地解读为天真的颂歌或哀歌.而实际上,文本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天真.这种多重性既囊括了诗人所描摹的天真之境的多层意义,又隐含着诗人对待天真的矛盾态度,折射出布莱克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开放和活跃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李菁菁 《文教资料》2012,(34):103-104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飞虻》为语料,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飞虻的寓意,认为:《飞虻》一诗强调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以及为了思想飞翔可以舍生忘死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讨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浅析了诗人的象征手法的特色及其对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丰富的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8世纪的天才诗人和版画家布莱克以“诗画配”的形式出版的短诗合集《天真之歌,》将诗与画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我们可将其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解读,并试从版画入手,将版画设计和诗歌原文两相对照,从中探视布莱克的信仰:天真的世界是一个受到“神”保护的与世隔绝的世界,上帝是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的潜在的神性,童稚是进入“神的境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天真之歌》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威廉姆.布莱克作品之一。在《天真之歌》的深层结构中蕴含着三个阶段,从蒙蔽中的天真到美好愿望中的天真,再到优美想像中的天真。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布莱克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向现实螺旋式发展的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4):17-17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浪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组诗《组歌》中的第一首,现被收编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名作,与作者的其它散文诗作品一样,内涵丰富,立意高远,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本文仅谈谈《浪之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湖州籍诗人江岳浪是和中国诗歌会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王瑶、叶丁易在建国初期的文学史著作中都曾提到过他.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一直到近年,经调查、了解才有所发掘.文章介绍了江岳浪的生平活动轨迹,并对其代表作《路工之歌》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众多诗作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天真"和"经验"两种状态的描写。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为文本基础,认为前者倡扬,后者否定,表明这两种状态对立而又必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批评流派的悖论为理论指导,细读《诗的素描》,《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以进一步解读该主题,说明这两种状态除了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歌为故事的主线,用黑人音乐记录非裔黑人在美国的痛苦遭遇,音乐叙事在小说中有着记录历史、表达愿望、安抚心灵和重塑自我的功效,这种叙事策略反映了作者对黑人音乐的感悟并表达了由此而产生的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大地之歌》是马勒用生命谱写的,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马勒与我国古代诗人李白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以音乐为载体,借用唐诗的内涵倾诉对人生的感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典音乐。本文对《大地之歌》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绪进行分析,希望对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15.
16.
《岁月如歌》通过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女性孤独、矛盾、空虚的心灵世界及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在深刻领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疾病、死亡等意象隐喻了美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张倩 《考试周刊》2009,(16):29-30
诗歌是通过音、意、象描绘自然和人文场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生活感悟的语言。本文从音韵、语言、意象三方面入手,解析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短诗Laughing Song,感受它的语言魅力和美好意境。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