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衡阳王萧畅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弟 ,但他的王爵却是追封的 ,因为他没能活着追随萧衍进入梁朝。关于他死的时间和原委 ,史书记载颇有歧忽 ,使人莫衷一是。兹为之考辨如下。《梁书》卷 2 2《太祖五王传》云 :“太祖 (梁武帝追尊其父萧顺之的庙号 )十男。张皇后生长沙宣武王懿、永阳昭王敷、高祖 (即梁武帝庙号 )、衡阳宣王畅。李太妃生桂阳简王融。懿及融 ,齐永元中为东昏侯所害 ,敷、畅 ,建武中卒。”《南史》卷 5 1《梁宗室传》所载略同 ,不录。据此 ,萧畅当卒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 4 94 - 498年 ) ,且系善终。此为一说。然《南齐书》卷 38…  相似文献   

2.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3.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当代美国土著女作家莱斯利·玛蒙·希尔科继承了口述传统,在短篇小说《讲故事的人》中,希尔科将线性的故事时间打乱重排,运用独特的叙述时间策略,调整故事叙述时序、故事时距长短以及故事频率的变化,再现了美国土著文化中讲故事的传统可以治愈历史创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载吕华明先生<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一文,吕文提出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乾元三年二三月的新说法.本文就此进行探索,认为此表当作于至德二载八月崔涣,罢相离任江南巡抚以后旋接宋若思以御史中丞领江南西道采访使兼宣城太守任上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之前的八、九月间.本文还就<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所涉及李白几首诗的作年亦提出不同看法,从而作为否定<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于乾元三年二三月间的旁证.  相似文献   

6.
《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作家略萨的一部以巴西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小说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表现对拉美历史的独特思考。小说中的时间艺术具有独特性,它一方面以明确的具体时间和自然时序来显示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以模糊的、不确定的时间概念来展示小说特有的主观性,同时在结构安排上又通过时间的跳跃性、多层面性来呈现时间的立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麻林娟 《海外英语》2011,(14):254-256
马丁.艾米斯是二战以后英国新秀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大胆怪异的主题,让读者感到讶异的同时又不得不赞叹佩服。国外对马丁的研究越来越热,而他也在渐渐吸引越来越多国内研究者的关注。该文的《时间之箭》是马丁备受赞誉的一部小说。这不仅表现在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丁纯熟的叙事策略,在宏观主题上面,马丁也比以往更近一步,从对个体的自杀意图与行为等的关注扩展到二战中德国人残害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上面来。通过将其与马丁其它作品的对比和印证,该文意从策略与主题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在这部小说中,马丁如何用精湛的叙事手法展现令人深思的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细读普希金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致大海》指出,普希金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灵动而纯洁的意象与波动激荡的历史相融合,传达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寻,展现自我的现实向往与精神探寻。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时间、文本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互文性解读,指出普希金是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种种时间因素及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诗人对时代历史的感受与期许。  相似文献   

10.
佛学的重大问题在于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以求得永恒。而僧肇的《肇论》正是在对现实物质世界诸象的本质探索基础之上,提出了现实世界的万物(其中也包括人类自身)通过何种条件才能够得到永恒的条件。文章试图通过解析《物不迁论》中的时间观念来说明僧肇眼中的生死问题,从而完成对死亡的超越,达到佛家所说的"涅槃"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一、以生为本:朴素的课堂真理 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读书活动。学生平时的读书,是自在的自为的;课堂教学中的读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这种有目的、有组织的阅读,要体现以生为本,这样才能凸显其价值。今天,张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读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时时处处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学会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