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现问题”需要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考,要从看似没有关系的现象中找出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数量和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将这些联系或矛盾提炼出来。  相似文献   

2.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常要求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做到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拟定计划,然后实现解题目的.教学中,要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被有效的问题分析、计划制订所困扰.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呢?本文对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问题"进行再"问"的做法. 什么是对"问题"再"问"?就是指针对题目的问题中出现的概念或未知量进行设问.通过对"问题"的再"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构建问题,获取"怎么再问"的技能,从而弄清问题的实质.笔者就"与垂线段有关的最值问题"一课为例,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的定义从原来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样的定义从本质上凸显了数学的学科特征,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上代数知识的学习可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观的启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而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使几何问题代数化,就可以获得精确的结论,促进对形的直观认识,便于学生在量化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发现问题"了,才会"提出问题"。然而,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我们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没有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缺乏意识,观念淡薄。在中国大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高于外国的学生,但创新意识不足。"这一现状有目共睹,教师也知道自己的学生不会自己发现问题,不会自己提出问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等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衡走向不平衡、从单一走向联系,提升学生"问"的意识,习得"问"的方法,从而生成"思"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技巧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1.设计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1):73-74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同一道题目运用不同的解答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学生需要从多层次进行差异化的阶梯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的素养。与此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实践练习,从而更高的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文章将从初中教学的现状,"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价值以及实施"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在实践中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那么,如何在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问"出一片精彩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阮华平 《广西教育》2012,(37):26+42-26,4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的逐步展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假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失,将会造成学习兴趣低下,思维懒散迟钝。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让学生在“问”中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审“问”     
"审"即审问,"问"即应用题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对应用题中的问题句进行审问,发现隐含的信息,即"通过问题知道什么",并对问题解决的方向和可能性进行预估和判断,即"对问题进行追问",从而认识到问题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审问问题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审"问"打开了应用题教学的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4.
受评价和应试的羁绊,数学课堂中教师"满堂问"、学生不敢问,评价方式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地"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2017年版课标所阐述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几乎都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关。教师需要创设问题驱动的课堂,把握一般性思维方法,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用多元化的评价,培养学生数学地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1“问读问”策略的含义“问读问”策略就是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教材,主动解决疑难,再在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收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再带着自己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体系.2“问读问”策略的必要性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  相似文献   

16.
<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  相似文献   

17.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问出了地球引力;伽利略在教堂中偶然观察到摇摆不定的灯,问出了摆的等时性;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当时世界23个未解决的数学难题中的一个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离不开问题的引领。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才会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旧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科学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如何才能引导学生"问"活科学课堂呢?下面结合"空气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教学要注意"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三重联系",还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相比实验稿课标,着重强调了数学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以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三重联系"的观点下,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主要可以着眼于以下三点: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思想;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探知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善问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研究.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不仅老师结合基本知识点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也可在掌握基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思考、观察、讨论、实践的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