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远  姚继方  张浩 《教育与职业》2007,(35):189-190
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应引起各方面的广泛重视。文章分析了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国家重新修订了新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遏制这种不良趋势,使我国学生的体质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课作为提高学生体质的主阵地谨量应成为提高学生体质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如何在体育课中提高学生体质就成了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体质下降之体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要对我国学生体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呼吁社会各界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我国中小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采用调查法,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海教育》2007,(9):93-93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迅速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6.
史志云 《宁夏教育》2008,(11):58-58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徐学华  梅春英 《考试周刊》2013,(94):127-128
<正>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表明,自1985年以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普遍存在心肺功能弱、上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等弱项,肺活量在25年间下降了近10%。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所言,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令人担忧。但对于如何增强提高学生的体质,人们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水平,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方面的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为了遏制中小学生体质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教育部有关部门千方百计通过体育课、大课间活动  相似文献   

9.
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要阻止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首先就得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行教育体制是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源;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③体育课课时少,且课上运动量不足;④体育设施匮乏,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制约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魏佳 《文教资料》2011,(7):223-224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持续下降。本文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就导致大学生身体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全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大学生体质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体检结果,分析大学生体质的现状,揭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相关资料表明大学生耐力等素质下降:在校期间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提出的相应建设性干预方法有;健康教育;实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运用测量、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武夷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表明,武夷学院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不够和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成因。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观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综合影响。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影响学生健康问题的一个方面,提出短期对策与长期战略性综合应对策略相结合,构建学校层面全方位参与的工作体系,是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重要群体,在网络社会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尤为重要。高校当前要从网络应用入手,深入探析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加强和改进网络道德建设,优化网络文明,推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今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下降的状况,论述高职高专“教、测、研”三位一体的语用能力培养模式。认为它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能力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中西方各自的传统节日作为中西方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其文化代表性。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让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作者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只是对西方节日新奇的庆祝形式等产生兴趣,当涉及价值观等隐性的、核心层面的内容时,大学生仍然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仍处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0名台州学院成教大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应加强成教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国民体质的强弱,既是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能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近几年,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连续出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下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必须要得到高度关注。经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想要去健身俱乐部健身的意愿还是较为强烈的,而且健身俱乐部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希望健身俱乐部入驻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9.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ke up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face many stressors that may impact their mental health,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s, social isolation, academic and financial pressures, and acculturation stress. Yet, there is limited guidance on cas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reatment model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settings. We present a case report of a 19-year-old, first-year,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 from China to illustrat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the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 and her influencing environment from a mult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ntage point, we intervened on a systems level to achieve a favorable outcome. Our interventions included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with a student-centered perspective, and advocacy on a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We conclude with 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健康行为,安徽理工大学计划开设养生保健与营养膳食课程。采用问卷调查反馈、逻辑分析法,结果显示大学生养生保健意识强烈、观念正确,对安排的课程学习态度积极,对本课程的价值及其学习的必要性得到肯定;并找出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顺利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为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