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等学校处分权是学校依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权利.它是挽救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公权力"的行使.作为学校对学生具有的行政管理权来源于法律授权,同时来源于学生权利的让渡.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是高等学校自主权的组成部分,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长,高校学生处分权利的滥用、程序的缺失再一次成为社会的焦点。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应遵循严格而规范的法律程序规定,保障该项权利的正确行使,切实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是高等学校自主权的组成部分,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高校,给予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相应的处分,能够加快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有些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没有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严重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因此,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从法律角度来审视高校学生处分权问题,规范高校的处分行为和完善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葛新斌 《教育学报》2005,1(6):23-27
所谓“高校学生身份处分权”,是指高校依据法定事由剥夺学生的法律身份及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管理权力。与旧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2005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高校学生身份处分及其权利救济的制度安排上,体现了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主要不足之处,则在其排除了学生寻求司法救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处分权是高校为保障教育教学秩序,实现教育目的而对学生行为进行的必要约束与限制.在高校行使自主管理权的实践中,因高校处分权的不当行使而引发的学生状告母校案件频繁发生,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案例,可以看出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以及程序性权利之间存在冲突与失衡.合法制定校内规则,遵循正当程序,拓展和完善学生的权利救济机制是制约高校处分权滥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高校学生管理权过度膨胀,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规范的滞后和缺失、高校的校规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实施处分的行政行为在法律程序上有待完善、学生的权利救济措施不到住等.高校在处分行为中需要对学生的自身权利及处分过程中的程序性权利进行维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高校需要通过保证处分程序正当、畅通学生救济渠道、完善高校内部的听证制度和申诉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贯彻依法治教的理念等措施加强处分中的学生权利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学生处分,又称学校纪律处分,是指学校依据教育法律或其内部管理制度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一种行政制裁。学校作为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只有在其权限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对学生的处分权,才是有效的行政执法行为;否则,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违法的,并因此而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我国《教育法》第 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这就为学校行使学生处分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它并未对学生处分的方式和适用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因而在此问题上常常引发理论上的争…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法律地位主要取决于其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学生处分.文章重点探讨学生处分权的来源、类型与范围、学生违法行为的制裁和大学处分权的学理分析四方面的内容,以求对我国学生处分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从新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制约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依法治校”的原则得以提出,学生的实体和程序权利得到明确,高等学校的处分权和校规制定权受到规范,“高等学校权力本位”开始向“学生权利本位”转变。这一变化正是与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发展相契合的。然而,在高等学校的校规制定权和学生救济两个方面仍有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依法治校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学生权利意识的提高,高校学生处分权不断面临挑战,产生了多起诉讼案件,理论上高校学生处分权诸多法律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实践中种种失范现象也亟需解决。高校学生处分权来源于高校和学生之问教育合同的约定,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处分中存在的种种失范现象,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处分的模式,应由“次惩罚为中心”向“次教育为中心”转变.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范围设定校规校纪,合理规范高校在学生处分中的自由裁量权,保障学生在处分中的程序权利,完善学生在受到处分后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黄艳 《教育探索》2013,(7):33-35
高校处分权的存在是合理且正当的,它是建设现代大学的需要,也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高校处分权是高校作为独立法人进行内部管理应有的权利,也对维护学术自由、促进公民福祉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为民事关系,对高校处分权进行司法审查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司法审查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社会需要和政策考量,这一现实提醒高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行使处分权,推进对学生处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处分权和其他权利一样,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民事诉讼法的公法属性要求对民事诉讼处分权的限制超过一般的民事权利,社会本位观念要求对民事诉讼处分权进行不同于个人本位时期的权利限制。传统的无讼法律文化影响仍然存在和国人缺乏法律意识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法律对处分权限制与西方不同。我国应建立审判权引导处分权、处分权约束审判权的处分权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3.
学生处分权,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学生处分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处分办法,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校内惩戒的权利。它属于学校学籍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基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依法赋予学校的重要法定权利。深入研究学生处分权问题,关系到学校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且富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及其教育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寻求青年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方法,我们对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时于"自由"、"权利"具有强烈的诉求,但其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相对较弱.高校相关的权利教育,如开设法律课程等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其他媒介产生的教育效果相比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团体活动的概念、特点、功能、设计、实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引入团体活动这一开放的、发展的、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应将开展团体活动作为高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学校在管理中使用处分权的随意性和某些规章制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冲突,使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正规性与合法性受到质疑。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行使处分权进行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机制,做到科学、严谨、合理、合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开除学生学籍的处分权是经授权的行政处分权。为确保此项权利实施的合法性,该权利必须由校长会议实施,在实施时需同时满足具有性质严重的行为、行为人具有严重的过错和符合开除学生学籍处分的规定等三项条件并符合正当程序要求,而且还必须建立对该权利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戒对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残疾学生教育惩戒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美国联邦政府于1997年修订《残疾人教育法》时专门增加了残疾学生教育惩戒的法律条款.本文考察了美国残疾学生教育惩戒的目的、程序和实施原则,力图探明其法治原理,并对残疾学生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高校凭借《教育法》第28条和《高等教育法》第11条的授权依法取得自主办学权,其外在表现就是对学生和教师行使管理权和处分权,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高校教育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博弈.自治权的不断扩大,必然带来公民权利的缩水,从近几年不断上升的高校侵权案件中就能窥视一二.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基于宪法所得,对其权利的保障也应从宪法入手.通过宪法保留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同时从违宪审查和内部申诉着手完善对权利的救济.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是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所采取的一种处罚性措施,高等学校的处分权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授权。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