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大家》     
本期《大家》承继了第3期改版后的框架,从分布看,小说大多集结于"大众"板块,"先锋"麾下只有孤零零一个短篇小说兀自冲锋,"任性"名下皆是非虚构性作品,再无小说踪迹。从质量看,本期小说水准不高,可说之处甚微,"大众"之小说基本是现实作品,却少有跳脱的观念与写法,大多只可当故事来读,而"先锋"之旗举而无力,也无亮色。  相似文献   

2.
在看待通俗小说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通俗小说当作严肃小说的附庸,也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压抑通俗小说,逼迫其作为"地下经典"在读者中间广为流行,而是开始正视通俗小说的存在,试图消除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的对立,把通俗小说看作是一种以人为创作主体的以"大众"为阅读客体的"类型"小说。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代普通大众的文学审美。匪我思存的小说是网络小说的代表。其作品叙事在多种叙述手法中展开,成就了其独特的小说结构,如"以非顺序为主进行结构叙事"、"蕴含着宿命结局的结构安排"以及"颠覆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结构"等。  相似文献   

4.
从已经出版的穿越小说看,"穿越"已不仅是这类小说的构成要素,而且已具有较为显著的文体意义,尤其在故事的编排上,具有某些可以辨认的统一性,构成穿越文的文体标识。穿越文生成于互动的网络语境中,凝聚着网络大众的经历、体验、认知与思考,反映着网络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情、意绪与需要,这是它的阅读趣味之所在。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和文学现象,穿越热不容漠视,然而也不能给予无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构建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在作品中,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其湘西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取自生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自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自由挥洒的散文化体式、多样化的叙事方法以及独特的文学语言,这是其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暗示>发表于小说创作园地<钟山>上,就给人一个"暗示":这应是篇小说.后来陆续出现的评论文章,不管是贬抑还是褒扬,都是建立在认定其外在形态为小说或小说之变体这一基础之上的.即使有些评论家指责其文体实验的过火,但至少已认定为"小说"文体之实验.这种认定是与韩少功的引导很有关联的,那么这种引导是否得当呢?  相似文献   

7.
池莉热探因     
池莉自创作以来就受到读者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池莉写作时对小说中人物所持有的平等态度;二是池莉对大众关心的话题的把握和对所涉及问题的达观态度;三是因为池莉在艺术上是用了心的,她的小说有着传奇的开篇、明晰的小说结构和通俗的大众语言。池莉受到欢迎是因为池莉有意把鼓点敲在了人们心坎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传播中,也有很多"把关人"对小说的传播进行把关,其中,以评点者及其评点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评点者通过对文本的删削、润饰和阐释,按他们心中的大众规范和价值标准来处理文本,把他们认可的意义传播给大众,从而实现对小说的"把关"。  相似文献   

9.
徐Yu是一个集现代、传奇、通俗学于一身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既与形而上的哲理结合,又与形而下的大众趣味合成一体。与大众趣味的结合必然造成其小说具有通俗性特征。徐Yu在他的创作理论中就自觉契合了通俗小说要求,强调小说应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在小说创作模式中重复使用了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视角和“多角”言情模式;在情节上运用富于传奇色彩的异域风情、奇特恋情及奇异人物等,在制造陌生化效果的同时,又满足了读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唐传奇主流题材的变更之际,出现了"侠义"与"爱情"因素并存的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有其共同特点:在侠义方面,宣扬救人于困、重义轻利、知恩图报等传统侠义精神;在爱情方面,从正反两方面颂扬真挚的爱情。同时,这类小说在增强"侠"的"义化"程度、扩大行侠的阶层与范围、增加女性角色描写比重等方面,对后世侠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小说集解》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言"小说"是指那些与道家思想不同的各家思想学说,以为它们不能大达于至道,与<荀子·正名>所云"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的"小家珍说"意思接近,只是荀子所谓"小家珍说"是指不合于儒家思想的其他诸子学说.  相似文献   

12.
李锐的小说《人间》是对神话的重述,其中的大众形象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动力和意义的基本支撑点。小说中大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异类"的排斥和攻击,并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法海是《人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由于他身份的不断游移,不仅使大众群体的形象特征更为立体,而且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群体微妙的关系。《人间》是李锐向传统神话的致敬,但其中更融入了李锐的个人体验、关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对当下市场消费为主潮的大众社会的警醒。  相似文献   

13.
酒元素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成分,涉及酒元素的情节在小说中占有较大篇幅。金庸小说在当今能够有媲美柳永词的传播影响力,与酒元素还原其小说中背景年代设定、寄托大众对武侠的憧憬与渴望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金庸先生通过对酒元素的深刻理解与充分运用,促成其作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成就,从而受到人们喜爱,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4.
当晚清海归开始着意于开掘小说所谓举足轻重的价值时,他们面对着两种小说传统:文人的传统与大众的传统。本着启蒙的初衷,海归们几乎一眼便相中了大众旨归的传统,而无条件无限时地搁置了文人传统。这一取舍对于中国小说历史过去之回应与未来之影响的意义都是深刻和深远的。小说传统中文人旨趣的被搁置使得笔记体小说在晚清的式微成为在所难免的事。相反地,应着启蒙的要求,通俗的历史演义小说却在这时被提出和强调起来。  相似文献   

15.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成长小说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文学中的重要一极。其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风生水起。由于对成长小说理论认知的苍白,许多论者将"成长小说"和"成长主题"混为一谈。本文尝试厘清"成长小说"与"成长主题"、"儿童文学"之间的姻亲关系,以期为成长小说的书写、阅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为成长小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邓颖君 《文教资料》2012,(26):15-18
李碧华善以鬼神写人心,利用鬼魂轮回表达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境遇。痴男怨女、爱恨情仇,构成了她笔下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其"妖女复仇"式的折磨杀戮。奇观、爱欲、血腥构成了其怪谈小说的三个要素。本文主要从中国志异与日本怪谈对其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复仇情结以及作家残酷的美学趣味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李碧华的怪谈小说。  相似文献   

18.
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既指故事情节的虚幻新奇、纷繁复杂,又指情节设置的腾挪跌宕、摇曳多姿。中国古代小说中构设传奇性情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巧设悬念,于延宕篇章中添"奇";二是构造巧合,于波澜起伏中显"奇";三是移花接木,于情节"移植"中设"奇";四是使用超现实手法,于虚无幻茫中生"奇"。传奇性情节的构设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清末的“小说界革命”产生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背景下,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为启蒙大众救亡图存,小说作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受到特别推崇。“小说界革命”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强化了小说教育民众和改造社会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小说的改革,使小说在内容上向着现实化和政治化,在形式上向着通俗和大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黄济 《中国教师》2008,(7):30-33
<正>一、小说概述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以人物为主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反映人情和世事的各个方面,为大众喜闻乐见,对群众起着广泛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小说,在先秦即已出现,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将小说列为"十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