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军作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再现了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高加林们"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取美好爱情而始终陷于两难;朱先生希望借助儒学传统来规范动荡的白鹿原,其梦想最终破灭;高老庄正遭遇现代文明的碾磨而全面变迁.他们的作品皆展现了在传统理性秩序的坍塌、伦理道德沦丧之际,是继续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以疗救现代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还是在创造性的转换中前进,这样一个困绕许多人心智问题.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人的创作为例来探讨社会变迁大潮中人们(特别是有良知、理性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命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2.
作为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站在青年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不同时代之下生命的抗争。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为无数青年读者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本文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温情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在鉴赏路遥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探究了这种"温情叙事风格"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对文化作品的核心情感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为后续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逼真的细节描写。《平凡的世界》中细节刻画随处可见,尤其是众多普通人物眼泪的细腻描写,增强了小说的情感表现力度。人物泪水中显现的真情,彰显的善良,孕育的诗意,使得该部小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激情,呈现出感染、鼓舞、教育读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是东征陕军主力,其作品以深邃、凝重、浑厚的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众多读者.在派别叠出,团伙纷呈的文坛,表现出不随风逐潮的气度,用最传统的又冲破传统不囿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个个饱含中国古典意蕴、不违中国传统道德又深刻揭示人本思想,反映人的本质层面的人物.相对于调侃幽默先锋乃至新体验来说,似老实新,令人称赞不已.笔者近期读了陈忠实的部分作品,愿申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心理现实主义把"心理"和"现实"有机结合,二者互为补充又相互依存。欧茨在小说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他们》中三位主人公的生存背景、个人成长及心理发展的解读,来探寻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和其中的道德及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深入生活的创作手法也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不朽。路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就是中篇小说《人生》。路遥在这篇小说中描述了一个陕北青年高加林在爱情和事业上的悲剧,这个悲剧带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性内涵。如今它所产生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带给我们的对时代发展进程的审视和人性的关照仍然鲜活,它的社会价值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消失,重读小说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很多时候作家和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内在对应性,而路遥本身也正以其个人的命运和爱情悲剧带给我们不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路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入体察,体现在其作品中则是理性的智慧和严肃的思考.本文将针对路遥存在于作品创作中的两大思想构架——现实主义特色与理性思辨色彩,以及他的艺术来源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以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和主题思想为例,紧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从现代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其作品陷入了某种失败,而这样的失败又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由此,我们获得了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逐渐边缘化的某些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93年《白鹿原》发表以来,近二十年中,学者围绕陈忠实及其作品在文化研究、乡土与创作的联系、纵横比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从写作手法与创作模式等角度认同并反思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方言运用和生活经历探究陈忠实乡土创作的文化寻根历程,在陈忠实与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对比中挖掘体现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持,是革命的前驱者,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是有文学天才的人(编者摘编)。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和陈映真在反对台独方面,没有根本的分歧,但两人的历史积怨太深,故余光中给自己向历史自首打了个问号,陈映真由此觉得对方缺乏"自首"的勇气和诚意.张爱玲著作版权争夺战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是一场两岸关于张爱玲著作权、诠释权的争夺战.李敖贬鲁迅,说穿了是为了抬高自己.他那即兴式、表演式的批评,目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传统的观点,陈独秀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实际上,陈独秀如此行事不过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在其理论之中还是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侠小说的创作,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他通过营造一个虚幻奇丽的江湖世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其小说在侠义江湖、男女情爱、武功境界、权势角逐等几个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主将,鲁迅始终没有走出家庭伦理的怪圈,无论在理论倡导、伦理实践还是文本叙事上,鲁迅一直“背着因袭的重担”,陷入了与启蒙身份相悖的尴尬境地。重新定位家庭伦理格局中的鲁迅,是为了走出“鲁迅时代”。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理性精神误读,使得中国现代作家在反传统道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两难境地.由此而带来的道德两难现象反映到文学上,首先体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服膺现代道德时对传统道德的不自觉认同.这种认同使得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个体在突破传统道德藩篱追求现代道德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道德的羁绊.处于两难困境中的道德主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向传统道德的回归.这一方面体现为"为母爱回归"现象,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对传统道德的礼赞和自觉重建传统道德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李云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3):42-45,48
顾随先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词学大师.他曾提出以白话表现新精神、开拓新意境的词学主张,并以毕生创作来实现这一目标.其词擅长使用新语言描写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并以真实新奇的北方特色打破了词之传统意境,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论述,20世纪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学术争鸣。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精深之处在于其研究经济蕴涵的伦理动因,为伦理寻找合理性的解释,以及他关于天职观念或人的职业责任心的论述。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偏弊之处则在于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起源时期的复杂情况,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和天主教国家的资本主义排除在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忽略了资本主义精神贪婪和追求享受的一面,含有为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精神辩护的政治色彩;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情结使得他对非西方国家的伦理探究走向了"负面的理想型分析"。超越韦伯伦理思想的狭隘视域,要求我们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在批判韦伯欧洲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应当防止用华夏中心论取代欧洲中心论;最关键的是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继承祖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优秀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伦理文明的合理因素,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博采众家之长,真正创造出一种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既有民族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9.
殷海光是台湾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第二代西化派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弘扬“五四”精神,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以思想启蒙为己任.殷海光的伦理思想是第二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中熠熠生辉的精华,他所主张东西整合之道德重建论,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中.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学术界遵照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精神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和活动 ,重新进行考察 ,发现过去给他扣上的九顶帽子 ,均不能成立 ,有些是似是而非。此案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影响和推动上层领导 ,逐步改变了过去关于陈独秀的一些不实之词。本文试对这一正名的艰难历程 ,做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