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荀子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荀子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ogic)。虽然,大陆学界大多主张荀子之名学即等同于西方之逻辑,然而,学者皆未予以明确之说明或证明。因此,有关荀子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荀子名学之确切理解与把握,此外将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3.
日本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代的名学(名实论)的研究.先秦的名学被称为“中国逻辑学”,对其研究主要通过和古代希腊的形式理论学的比较来进行,其中特别是荀子的名学被认为可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比肩.战后(1945年后)以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来理解荀子的名学,荀子名学中的特征以及意义之研究也活络了起来.本论将荀子名学研究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治时期~1945年”、战后的“1945年~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以后”来介绍荀子名学研究的主要论著,同时评述日本学者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司马谈所称名家,先秦称辩者。名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名家学说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酷似古希腊的智者。从学说的性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三个共同点,即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和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从学说的历史作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的名家学说,是墨家辩学、荀子名学的前导和刺激;智者学说,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前导和刺激。反过来说,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是名家学说的清理与升华;亚氏逻辑学,是智者学说的清理与升华。名家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智者学说和亚氏逻辑学,分别是中西文化中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中西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名家、智者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亚氏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关系,揭示中西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比较逻辑学的典型个案研究,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名学历来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由于以往学者的梳理缺乏系统性,致使众多名学学说至今仍处于相对分散游离的状态,给相关论述和引用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先秦的名学讨论进行重新整理,发现名学发展的明确线索。  相似文献   

6.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8.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要建立能够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共同话语,需要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基本一致的观察视角。先秦时期名辨之学世人极为关注。然而,后世冠之以名学、辨学所研究的内容,究竟能够与西方哲学的哪些门类构成共同对话通路,却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学者多将其归为逻辑学,西方学者则以为如此归类较为牵强。本文基于先秦典籍分析,依据语言哲学的判定原则,认为先秦名辨之学,部分可以归于逻辑学内容,部分则蕴涵着语言哲学内容,并概要指出,先秦名学之中诸如指称论、语源论、类型论、解释论以及语用论等内容是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古日语表示女人的wonna是同样表示女人的先秦音*■ol-na、汉代音*■oi-na的原语。但古日语音wonna产生的时期晚于先秦、汉代。笔者认为该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先秦名家又被称为形名学家或名辩学派,曾风行一时。其主要学说包含自然、科学、社会及至政治伦理规范等丰富的思维对象,以及许多科学的认识逻辑方法,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朴素辩证的思维形式和认识。 名家的教学内容理论深邃,富于抽象,所以他们在传学论辩的过程中所设计使用的方法,大都充满了逻辑的思辩,而且很有科学性。 假物取譬是名辩学派最重视最常用的传学方法,惠施和公孙龙经常运用。《韩非子》、《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2.
名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关于名家的名实观的探讨,是目前古代哲学史的薄弱环节。国内学者仅涉及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而缺乏对名家的名实观的整体把握。该文通过讨论先秦名家的名实观及其由来,希望学者能对他们和他们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对名家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名量式合成词的大量出现应在量词和双音节词都发展较为成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类推方式产生;但个别用法可能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通过“名十一量”省略“一”词化而成.“车乘”在先秦已成词,“车两”在汉代成词,之间经过了“车乘/车两-车乘-车辆”的用法演变过程,现代汉语中只用“车辆”。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源自中国古代文献,并非有些文献说的源自西方“人本主义”。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可考文字存在于汉代的文献中。这个熟语在先秦时期标识民本思想,唐代概括为为政之道,当今用此语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包含了执政理念、政治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汉初,家具工艺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汉代坐具虽淡化了礼制色彩讲究实用性,但还受一定的等级制度约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汉代坐具的发展,与先秦时期相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坐具种类。透过坐具的工艺制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的审美时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汉初,家具工艺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汉代坐具虽淡化了礼制色彩讲究实用性,但还受一定的等级制度约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汉代坐具的发展,与先秦时期相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坐具种类。透过坐具的工艺制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的审美时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名学作为先秦诸子学的一个学派,只有《公孙龙子》、《邓析子》和《尹文子》三书流传至今,其真伪难辨.比较研究其中代词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角度分析三部作品的不同,也可窥探先秦汉语代词面貌.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这一后代“蔚为大观”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只是处于萌生阶段,无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的某些内容,还是史传文学中的片断记载,虽具有后世小说的某些因素,却不能独立地称之为“小说”。因而,先秦时期出现的“小说”一词,虽具有后代小说观念中的某些成分,却无法等同于今天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而在汉代,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初具小说规模与性质的作品大量出现,并表现出鲜明特点;接近后世理解与认识的小说理论开始形式,并且对后代的小说观点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认清先秦“小说”的含义,探索汉代小说观…  相似文献   

19.
汉代大司农源于先秦的“农正”、“农师”、“太府”与秦代的“治粟内史”。其组织机构在两汉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音乐既要保存、又要发展 ,艺术家们只有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才能在辩证地扬弃中不断吐故纳新 ,保持住中国音乐传统和传统音乐旺盛的生命力。汉代音乐文化正是在对先秦音乐文化的继承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表现在乐器上 ,汉代宫廷乐府在继承与改造先秦时期乐器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民族民间乐器 ,并进行了一些科学的改良 ,使乐器品种增多 ,数量增大 ,质量提高 ,功能加强。从史科文献及汉代画像等文物资料所见 ,汉代乐器品类繁多 ,严格说来 ,已超越八音的范畴 ,如笛已有玉制、铜制 ,还有兽角制成的“角”。由此可见 ,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