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划拳的学问”。 春节期间,重庆的所有餐馆都挤得满满的.家里团年饭选在南方花园的龙腾食府,因为订的晚只有在大厅吃年饭了。席间划拳之声不绝于耳,中国人太聪明了,仅仅一个喝酒行令划拳其中就有许多故事,学问之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确有其事。 《大唐轶事》中有一个“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唐朝一皇帝亲自任命的官员李黑驻守南昌,一天李巡视途经赣江,得一只白色天鹅,为了报答皇上,特别制作一个精美的竹笼,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部下昼夜兼程送往西京。缅伯高一路精心照料,生怕出现闪失。在途经一片清澈的湖水时,缅伯高取出天鹅,  相似文献   

3.
带头读书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者,无不是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俗话说“没有起码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简单的发明”。知识可让人如虎添翼,此话实之有理。  相似文献   

4.
纪晓岚被后人评价为大清第一才子,他作为文学大师,才情四溢,以一部《四库全书》永驻中华民族的史册,在思想方面,又以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名扬天下,其炉火纯青的汉文字功夫令人惊叹,他的诗作对联,古今词斌,皆信手拈来,却又异趣天成。他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又长伴乾隆帝左右,他去逝后嘉庆帝又亲自为他作了碑文,善始善终,一生占尽风光。纪晓岚的故事很多,这篇小文只说其一、二。  相似文献   

5.
筱青 《军事记者》2006,(7):52-52
有朋自远方来,顺便问起了当年一位爱好书法的老战友近况,不想朋友连连摇头:“不佳,很消沉。”我颇感意外,不对啊,这老战友早年迷上清代人称“三绝”的郑板桥书法,练了20多年了,自号“半桥”,几年前还来北京搞了一次“半桥书法展”,时至今日,应该是炉火纯青了,怎么能消沉呢?朋友叹道:他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临摹郑板桥书法,真到了如痴如呆的地步,一心想取得板桥书法的真谛。可惜,他临摹得再逼真,人们的评价也只能是“真像啊!”拿到市场去,人家一看是今人的仿体,就不屑而去。他也在街上开了一间字铺,可惜没人光顾。老同学几十年汗水,竟换来如此…  相似文献   

6.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4-95,M0004
有的书,要正襟危坐地读。有的书,要准备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笔,一个本子,一杯咖啡,端好架子研读,还要一笔不苟地做好笔记;但也有的书,只需或卧或坐,随便翻到哪里,便从哪里开始看,读着读着,不觉间时针便过了几格,看着看着,或笑或叹,不自主的,心就跟着文字在走了。以下是我夏秋间陆续读过的三部新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自然则美丽,和谐的身体则健康,和谐的夫妻则甜蜜,和谐的家庭则幸福,和谐的国家则强盛。和谐的社会则百事可乐,和谐的人类则没有战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9.
凝思偶得     
谢汝平 《出版参考》2011,(11):45-45
苹果 总把红的一面 向太阳炫耀 盆景松 一杯肥土 毁了一架栋梁  相似文献   

10.
凝思偶得     
苹果 总把红的一面 向太阳炫耀 盆景松 一杯肥土 毁了一架栋梁  相似文献   

11.
1991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 昔年宝藏寅老所寄明信片数张,文革中燬去。一九九一年一月廿五日归京已半载始访书琉璃厂,见此手稿本亟购藏之。一良记。时已过七十八生日。  相似文献   

12.
美人计     
美人计早已经被中国人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但是,它远没有诸如空城计那样让人觉得是光明正大的,甚至很多人认为那是下三滥的,体面的人是不齿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希望     
《中国新闻周刊》2006,(1):10-10
2005年是很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讨论,整个社会对于过去20年所走过的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或许已经从中学到了更多经验。由此得到的智慧,让我们有理由抱着某种程度的希望进入2006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倾诉     
王朔有句狠话:越是傻逼越谈人生。 不幸得很,很多男人都愿意和女人谈人生。一般而言,他们总是愿意袒露心扉,说些掏心窝子的话,描述自己的痛苦,呈现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15.
起名     
我的铁哥们、准爸爸“袜子”这几天得意洋洋的。他跟我炫耀,说他给未来的宝宝想了个名字,叫“大钱”,因为他姓“郑”,所以他宝宝就是“郑大钱”!——在这里透露一下“袜子”的身份,他现在在上海做博士后,很受国内一批顶级学者青睐,文章散见在各种学术杂志,离国内评论圈青壮派当红炸子鸡也就差那么一口气儿——这样一个未来祖国思想界的希望,竟然给自己的宝宝取一个这样的名字,我不禁替我的、还有各位看官的未来的宝宝们感到义愤填膺!  相似文献   

16.
过敏狂人     
老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儿天,满门牙酸凉酸凉的,就像是吃什么水果酸倒了那种,牙齿脆薄,神经也变得极度柔弱。对满世界的声音都充满惊惧,一不留心就会被刺激到牙神经,继而是整个大脑神经,几乎让人发疯。  相似文献   

17.
入厕读书     
周作人  若水 《出版参考》2004,(10):29-30
每个人一生中和书的邂逅都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有美好的回忆,有尴尬的误会,有着种种我们不所详知的故事。在文学大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恨交织、兴趣盎然的和书有关的故事。回应我们自己的故事,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文化那话儿     
某次签名售书的过程中,杰出男人陈丹青被提问了这样的问题:“陈老师,你以为什么是文化?” 如此大而不当的问题当然难倒了陈丹青老师,他的眼睛比平时瞪得越发大了,像在清华辞职事件中一样愤怒地把球踢了回去:“那你以为什么叫文化?你说给我听听。”  相似文献   

19.
说人话     
王晓明 《视听界》2006,(2):112-112
鄙人做过多年娱记,即“狗仔”是也。见识过许多明星大腕,也强迫自己看过许多电影电视剧。以我的体验,大陆出品的影视剧,最让人腻味受不了的是“文艺腔”,人物对话文绉绉的,尽是些书面语言,酸文假醋,一本正经,说白了,就是不说人话,哄哄不谙世事的小年轻可以,糊弄我等老江湖就勉为其难了。正因如此,多少年来,我没有正经看完一部大陆拍的电视剧。前些日子,瞄了几眼各台热播的去年收视状元《亮剑》,眼热心亮,兴抖抖上碟屋买了压缩套片,回家昏天暗地地看。过瘾哪!这李云龙真是个人物,不仅仅是他会打仗,讲革命义气,更在于这个人物彻底颠覆了我们数…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名字     
能跟人一辈子的东西,除了影子,可能就是名字了。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因为往往要终身厮守,所以大多数人也不肯轻许,非得仔细斟酌才会结为秦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