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怒撕字屏1918年11月,这天中午,夏明翰从衡阳甲种工业学校放学回家,见宽敞的家门口扫得干干净净,檐下张灯结彩,石级上散落着一层爆竹皮,不由得暗自纳闷:又有么子喜事?吃过饭后,夏明翰踏入厅堂,一眼便见墙壁上新悬挂着一幅字屏,上写八个大字:“德盖衡岳,誉满三湘”,上款是“时济公雅正”,下款谦称:“子玉学书”。夏明翰知道“子玉”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字号,他率部攻占衡阳后,其部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扰得全城鸡犬不宁。夏明翰脸生怒气,这时妹妹明衡走过来说:“哥哥,妈妈告诉我,今天上午吴佩孚到我们家里呢。”原来,吴佩孚为了扩大势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一定非常熟悉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他生于1874年,死于1939年,堪称一位极富盛名的军事领袖。论家谱,他属于山东蓬莱人,1904年1月,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测绘学堂。吴佩孚一生充满传奇。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既有"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的煌煌战绩;也有土崩鱼烂,四面楚歌,兵败入川,  相似文献   

3.
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蓬莱,22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因为得罪了官府要人,被迫逃到北京,因生活无着,曾以占卦算命为生。1898年,24岁的他“投笔从军”。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吴佩孚的人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吴氏的一生是与近代清末民国的历史相重叠的,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的人生是多元多变的,他曾是一代枭雄,在跌宕起伏的北洋时代一度崇尚武力,数度驰骋沙场,从首战大沽至大战胜奉,几乎每战必参。同时他又出身秀才,知书晓礼,行举有度,是出了名的“儒将”;他站位直系,为主效命,曾经配合曹银残酷镇压过工人罢工,但在五四时期的学生与军阀对峙中他又选站在军阀的对立面,对学生运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反对签约;他不仅反对把中国固有之领土——青岛,割占给日本,同时他又反对同室操戈,主张一致对外;他一生戎马倥偬,为了其崇尚的“武力统一”,不惜穷兵黩武,对中华家园有过深深的侵害;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他又爱国不渝,一再拒绝日伪的诱降。  相似文献   

5.
赵芳 《湖北档案》2008,(10):37-39
1924年4月,在古都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署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好一派道家气象。大厅里,一个前额光秃,蓄着八字须,双目炯炯的“大帅”手按着指挥刀,在香案前分批接受众人的祝寿。来祝寿的.除了他直属的文武官员外,还有来自各地的督军、省长、镇守使和其他显赫人物,真是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6.
马丽 《兰台世界》2020,(1):125-128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重要首领,1920-1924年开府洛阳。他扩建西工兵营,发展洛阳近代交通、通信、公共事业,修缮和保护洛阳传统文化古迹,建设洛阳近代文化设施与教育机构。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洛阳的近代化,对洛阳近代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洛阳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宋凤英 《档案天地》2006,(1):23-23,26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著名人物.曾因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而“闻名遐尔”.也曾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要消灭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北伐战争中.吴佩孚战败.走下了中国的政治舞行。他下野后的日子里.在国内各。也漂泊,但是却拒绝了日本特务的引诱.没有就范当汉奸,在这点上.又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8.
1921年秋,吴佩孚曾经在百天之内将于学忠连升3级。1924年,吴佩孚授予于学忠将军府将军。1925年10月,吴佩孚二次再起,委任于学忠为第二十六师师长;翌年冬,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司令。那时,于学忠只有36岁,军中于是昵称他为"小军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第八军军长,其部扩编为两个师。吴佩孚为何如此赏识信任于学忠?  相似文献   

9.
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名气。当然了,他是能够写点字的人,当年带兵的大都是老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说到他作战,那更是毫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莫春 《湖北档案》2013,(4):42-42
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8年之久的吴佩孚,逝世于什锦花园胡同11号公馆,享年66岁。由于社会上盛传吴佩孚是被日本特务土肥原谋杀,由此引起朝野强烈反响。日伪当局下令厚葬吴佩孚,通令各省下半旗致哀,并派高官汤尔和亲至吴宅致祭,以开脱罪行,遮人耳目。  相似文献   

11.
吴佩孚,直系军阀首领;穆藕初,爱国实业家。他们是如何相识,吴又为何要送穆书法墨宝呢?话要从穆藕初在河南创办豫丰纱厂说起。  相似文献   

12.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家的中心权力严重虚化,地方性军阀势力愈来愈坐大。为安置强大的军阀实力人物,北京政府不得已设置了巡阅使这一非常置的地方军政制度。这一制度介于中央和省之间,掌管两到三省军政事务大权。直鲁豫巡阅使无疑是北洋政府时期所设各巡阅使的典型,1920-1924年,吴佩孚于洛阳开府,先后任直鲁豫巡阅副使与正使,利用此职,不仅操纵地方军政、民政、财政等,还经常干预中央政权,对北洋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课题不仅可以弥补北洋政府时期巡阅使制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完善该时期的人物史研究,还可以深化中国近代地方政治制度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提倡“四不问”高峡我们常看到:有的记者向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样提问:“你此时一定很激动吧?”对有实力夺冠而未能夺冠的运动员又这样提问:“你是不是感到很遗憾?”被访问者对记者这样提问,评价只有两个字:废话。这类废话式的提问,决非体育场上所独有,其它领域也...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很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此外,陈寅恪的讲课也是一绝。他每次上课,都夹一个蓝布包袱,把包袱打开,讲义、参考书摊在桌上,基本不看。然后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滴水不漏,史料、引文的出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谁,哪个版本,多少页,真像一个活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评论》2011,(4):127-128
书中汇集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全书四辑40篇文章,分别涉及作家自己的小说观念、对小说名著的解析、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妇女等论题,汇合起来,则可看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著名作家对于自己本业的体会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期刊栏目“四不宜”陈如松一、栏目划分不宜过细栏目划分过细,在一般杂志上较为多见。观其目录,常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栏目线将有限的文题层层分割,以至一篇文章即为一个栏目。繁多的栏目标题与文章标题争相媲美,致使整个目录眉目不清、主次难辨。从而造成不良...  相似文献   

17.
一年时间过半,有些报纸老总已在未雨绸缪,考虑起明年如何改版的事了。在此,笔者根据目前报纸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期盼,供改版者参考。 一盼题不过大。现在大题似乎是种时髦,有的标题用字大过了报头报名,版面上的条条大题就像张贴过密的标语,使文字淹没其中,这就未免喧宾夺主了。因为标题毕竟只是标题,主体还是文章。标题用字适当大些,能引人注意,从而去读文章,本无可非议,但若大过了头,吸引人的作用无以复加,反而因浮夸虚饰浪费版面使人反感,这就有害无益了。  相似文献   

18.
一、角度不妨“偏”一点 角度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俯或平,本无所谓哪种好,哪种不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正可见出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问题是,我们在写新闻时往往看重前一种,总习惯于用前一种,造成正面入手高处落笔的宏观报道偏多。多了就贬值,多了就一般化,多了就显得陈旧。 人们的“喜新厌旧”心理在对待新闻上显得尤为突出,要求每一篇都是“新”的。但新闻的“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的角度。角度不新,受众就会产生视力疲劳,反应钝化,“兴趣指数”下降。因此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不妨“偏”一点”。  相似文献   

19.
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进步的社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如何在新时代的大浪淘沙中不被淘汰,时刻坚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名品?笔者认为,除了有坚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四不”。  相似文献   

20.
办刊的经验千万种,在当今受网络冲击越益显著的形势下,作为纸质媒体,尤其是期刊市场,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笔者从"不为读者所偏、不为炒作所牵、不为同行所惑、不为领导所慌"四个方面提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