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应用。  相似文献   

2.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专业基础技能不足,创新思维薄弱,专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构建课堂、师导课、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重点从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研究性与实验性教学、鼓励创办科技社团、丰富创新实践载体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创新路径.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评价思维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超越,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评价思维。培养大学生评价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性向社会性的顺利转变,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高校应该从教师观念、教学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着手,遵循提高学生评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并体现出其对创新学习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构建室内实验与矿场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式与内容等改革,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体现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更体现在自主学习、自主培养与自主提升的实践过程中。本文阐述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制定校内外结合的自主实践创新、高效组织与实施等方式构建自主实践创新教育体系;通过搭建自主实践创新条件平台、营造自主实践创新教育氛围等手段建立自主实践创新教育保障机制;总结了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经验;探索了大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对调动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赋予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对体现动手能力训练的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教学体系上尝试增设专门的创新设计实习,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全国性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大赛、教师科研项目、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对接平台,使工科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大赛、生产企业技改课题等不再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使学生能系统地接受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且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使学生不仅在教学环节中得到训练,而且引导更多的学生课外延续自己的项目,进一步完成课题,取得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的三所高校的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共25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重在探讨两者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并从中找出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课堂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课堂的监控与评估能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对教师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理解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自我监控学习进度的能力以及评估与反思学习效果的能力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只在做具体的学习准备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评价思维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超越,创新思维一发散思维+评价思维。培养大学生评价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性向社会性的顺利转变,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高校应该从教师观念、教学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着手,遵循提高学生评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并体现出其对创新学习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重点从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研究性与实验性教学、鼓励创办科技社团、丰富创新实践载体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创新路径。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但在各校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脱节,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融合度差等等。对此,华北电力大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加强课内外统合,建立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一、依据实践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构建全程递进的"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事实上,数学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与增强创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导师如何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顺利又有成效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下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相对原高中内容有所降低.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了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数学教学内容培养的是学生判断、比较、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标教材,对学生进行重点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真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增强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该改变教学中主角的身份,在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高校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珏然之路.笔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落实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学分制的建议: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实施机构;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理论教学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平台建设,建立良好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实践教学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制作固体密度计”教学设计为例,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质疑和优化改进,并走向设计物化,激发创新意识,产生创造性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在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方面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初步提出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社会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四种要素构成,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该结构的合理性。以路径分析方法探讨教师创新能力各要素与教学创新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四种创新能力要素与教师教学创新表现之间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教师教育能力、社会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教学创新表现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教师科研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将教师科研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构建教师讲课与学生动手相结合的双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教师主讲模式、研讨教学模式、汇报研讨模式等改革,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良好局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着很好的结合度,同时也十分符合工程项目的运用与开发实际,让学生认真动脑学习的同时,又能动手开展专业实践,实实在在地增强大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提高实验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前,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应具备的主要学习方式.高校教师应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建立和完善自主学习式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予以有效监督和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