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好的乐章,要有好的序曲。一堂好的体育课,也要有好的开始。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开讲时先设计了一个小谜语,然后由学生猜出谜底,从而导入课的主题。例如:一次学习垫上前滚翻的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谜语:“两手用力撑,双腿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一  相似文献   

2.
谢飞 《阅读》2011,(6):28-29
这天语文课上,陈老师带我们猜字谜。陈老师首先出示了谜面:"头戴兔耳帽,身穿弓字衣。身板挺得直,一脚向左踢。"立刻有好多同学报出谜底:"弟!"接下来的几则谜语也被我们一一猜中。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人们使用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时间是抽象的,人们往往借助于隐喻来认识这种无法感知的抽象事物。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为理论基础,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为语料,分析时间的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在作品中的应用,并揭示汉语时间表达背后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4.
阿兰 《阅读》2010,(1):78-78
有个谜语是“众鼠造反(猜一个英语单词)”,谜底是“star”。你看,把“rats”的字母顺序倒过来,不就是“star”了吗?英语中这种左看右看都有意义的单词不少。观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英语表达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Figure ofSpeech)。所谓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根据“喻体”、“本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可以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hor)。  相似文献   

6.
赵耀昌  一言 《阅读》2006,(3):30-3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它浅显易懂、风趣生动、寓意深刻,大多富有讽刺和幽默的含义。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像谜面,后半部分像谜底,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个停顿间歇。一般只说前半句,后半句(本意)则省去,让读和听自己去体会,故称“歇后语”。学一点歇后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积累.运用得当还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郭象的“独化”论是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玄学理论。一方面 ,它把王弼的无形无象无名的“无”这个一般、共相下落到了具体事物身上 ;另一方面 ,它又将裴的“群有”这一个体之有(存在 )提升到了本体的地位。表面看来 ,“独化”是比较简单的概念 ,因为它表征的是每个个体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但实际上 ,它揭示出 :正是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却现象、显现、暴露了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 ,郭象的“独化”范畴具有现象性的哲学性质 ,它与时间就有了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的婚姻观与“痴理”相似,原书的构想是以藕官、艹的官和蕊官隐喻、暗示宝玉和黛玉、宝钗间爱情关系的结局,是钗、黛和好而非对立,证明脂本脂评“伪造说”之非是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已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但都是“已然性”、“实然性”的看法。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应该抓住“变”与“不变”。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和人类认识事物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也应该使该问题成为价值问题、“应然”问题,它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学特性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学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形象性;一种认为文学是人学。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了新的发展。人们觉得“形象说”只从形式着眼来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认为文学和哲学的内容一样,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反映形式,这就违反了内容决定形式这个辩证法的规律。对于“人学”说,人们没有彻底否定它,而是认为它较为宽泛、笼统,缺乏科学的具体规定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而便有人在“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基础上,作了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也称作暗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本文通过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阐释了人体词"head"、"heart"、"hand"的英汉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12.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常见的比喻修辞,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架设桥梁的正是联想。中学语文课文中联想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朱自清的《绿》,作者由眼前梅雨潭的绿展开联想:“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图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通过联想进行比较,突出梅雨潭的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表达了作者对梅…  相似文献   

13.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所面临或所接触的对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体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因而“情感和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不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格。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经验利用已知事物去理解未知、抽象的事物的一种过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就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而现代如果要从语言学角度来对隐喻所具有的本质研究,那么就必须要利用多元、新研究框架的方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应用语言学中所存在的隐喻特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期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17.
《诗篇》作为《圣经》66卷书中的一卷,由不同的作者共同谱写而成,它是一部祈祷和赞美书。本体隐喻作为概念隐喻中的一种,是最基本的认知形式,在《诗篇》中十分常见。为了探究本体隐喻的表现方式,本研究以《诗篇》中的SOUL和GLORY为例,基于Ant Conc自建的《诗篇》语料库,本研究对这些词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soul和glory的隐喻性表达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状态、施事者、受事者。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解诗主要着眼于语义分析。文化方面,内容涉及到的由注释说明,但不深谈。通过专意于《诗经》的文化内涵探析,总括出由内容直接述说的民俗文化、由形式刻录的咒祝文化和由隐语暗示的意识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是阶级与政治泛滥、性别有意识解构的“父”性政治特权时期,也是男性“文学父权”神话之笔蔓延、创造隐喻意味及传统意象的特殊阶段。阶级和性别的结合,并非证明性别比阶级更具特权,而是对传统神话的一种冲击、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20.
董说的《西游补》主要写孙悟空受鲭鱼精所迷由入梦到梦醒的过程,它是作者借以营构自己心中镜像“梦”作。从创作心理来看,它体现着作者沉痛历史感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神游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作者往往游离于二者之间,而最终仍归趋于集体无意识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