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瑛 《语文知识》2001,(12):59-59,69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句中的“见”字,课后注曰:“拜见“。课后练习题三又把它与“曹刿请见”中的“见”相比较,也意在说明这个“见”是拜见的意思。我认为:这个“见”不是一“拜见”,而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有这样一句话:“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教学参考书》作如下解释:“见”字的读音为“jiàn”,意义为“拜见”;“于”,介词,表对象,译为“对”,句式为主动句。翻译为:冉有、季路去拜见了孔子。冉有、季路真的会去主动地拜见孔子吗?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4.
“拜见”,一般指身份低者会见身份高者或客人会见主人。拜见属于较正式的社交活动,十分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以礼处世”、“循礼办事”,因此尤其注重拜见礼节。 拜见礼节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但经过历代演变,拜见礼已从程式上的繁文缛节变得更简易、更方便、更实用。了解拜见礼节的变迁对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心理和语言行为习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有位80多岁的老人特地到南京总统府,想看看大总统的风采。当老人走进办公室时,孙中山含笑起立迎接,正准备同他握手,不料老人突然要行拜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连忙将他扶起来,并亲切地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总统离职后呢?”孙中山回答说:“总统离职后,就和老百姓一样。”老人告辞时,孙中山亲自送到门口。老人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江苏扬州市中学!老校长@钟慎华  相似文献   

6.
一、“于”(原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课本只注“冉有”、“季路”,不注“于”字,课文的“练习三”要求“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第4个多义词为“见”,此句中的“见”配套教参释为“拜见”,甚确(学生见老师当然是拜见)。据此,则“见于孔子”不是被孔子召见,“于”也就不可能是引出动作施事的介词,那又该作何解呢?窃以为,这个  相似文献   

7.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8.
杞人诗页     
《中国的“小皇帝”》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小皇帝”拿着煮熟的鸡蛋犯愁:“这玩意儿没有一道缝,我怎么吃?”  相似文献   

9.
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aluminum一词就是从古罗马语alumen(明矾)衍生而来的。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一顶比黄金更名贵的王冠——铝王冠。他戴上铝王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对皇帝的称谓不少,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嬴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对皇帝有多少称谓呢?根据不同场合使用对皇帝的不同称谓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自称;一类是臣称或民称;一类是书或诗文中称。首先是自称,人们熟知的有“朕”、“寡人”、“孤”等几种。其实这些本不是皇帝的自称,是后来逐渐转变成为皇帝自称的。先说“朕”,这本是贵贱并用的自称,象“我”、“余”等一样。《尔雅·释古》云:“朕,身也。”郭璞注曰:“上古贵贱皆自称朕。”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清代历史电视剧很多,每每有皇帝下诏书的镜头,诏书的开头语许多演员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读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作为诏书的套语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清朝继之。“奉天承运”只能用在皇帝头上,其他人是绝对不能沾染的,否则会招致杀头灭族之祸。“奉天承运”四个字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意义极为丰官、源远流长,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这需要从“天”、“运”及其与皇帝的关系说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名片也称为“帖”。如《范进中举》里张老爷来拜见范进时,就先请人送来“大红全帖”。古代拜见投帖的历史很久。秦汉之际,人们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没有纸张,名帖只用削竹木而成,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西汉时称作“谒”,东汉时则称作“刺”。  相似文献   

13.
大约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正值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刚播了第一集,女儿大惑不解地问我“女人怎么能当皇帝。”我试着说“是极少的现象。”不一会儿,女儿又问“女人为什么能当皇帝?”我有点不耐烦了,答道:“女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帝,这不是写女人当皇帝的电视剧吗。”又过了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3)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有一位少年渴望练一身超群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高人。这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功,拜见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父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10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  相似文献   

15.
中人     
《现代语文》2004,(6):10-10
玉帝修凌霄殿,偶乏钱粮,欲将广寒宫典与下界人皇。因思中人亦得一皇帝便好,乃请灶君皇帝下界议价。既见朝,朝中人讶之曰:“天庭所遣中人,何黑如此?”灶君笑曰:“天下中人,那有是白做的!”———宋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译文:玉皇大帝修造凌霄殿,资金没有到位,准备将广寒宫租赁给人间皇帝,筹措资金。想到这是两个皇帝之间的交易,介绍人也须是皇帝才相称,于是便请灶君皇帝出面做中人,去下界商定租金价格。灶君来到人间朝廷,大臣们一看,都很惊讶:“怎么天上派来的这个中人这么黑?”灶君笑着说:“你们说说看,天下的中人,哪一个是白做的?”TheGo-…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君主专断一切,皇帝既利用国家暴力机器大造皇帝至上的舆论,对人民进行威慑。与皇帝有关的种种专门称谓,从侧面反映出专制主义的淫威在古人思维和心理上的表现,本文对此试作一简要说明。一、皇帝专称是抻化皇权的手段对天崇拜是原始氏族时代的产物。战国末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形成,对天崇拜的观念也被帝王利用作为神化皇权的工具,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情都与“天”发生了联系:臣民朝拜皇帝叫作“朝天”皇帝的容貌叫“天颜”,他的内心意愿叫“天心”、“天意”,其听闻叫“天听”,皇  相似文献   

17.
自从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后,皇帝便成了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万岁”也渐成皇帝专用的代名词,“万寿无疆”也为皇帝专有。然而,北朝却有一些人的名或字中明白无误地采用“万岁”或“万寿”,而且也并未因此获罪。如:京兆杜陵人史  相似文献   

18.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其实,“圣旨”只是一般通称,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是分为“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的,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随便相互取代。 制,又叫传制,宣制。汉代宫仪规定:“汉礼仪日,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日制。”因此历代都以帝王之言为“制”。“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等文书,都用“制”的形式颁发。制文体制,首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后才是正  相似文献   

19.
挑战智力     
一、指路的孩子 古代有个皇帝特别残暴。一次,这个皇帝在游玩时迷了路,不知怎么走才能回到京城。当他问一名白发老翁时,老人爽直地说:“在*边。” 皇帝一听*字,心里十分犯忌,因为他怕归*,当即下令:“砍头!”  相似文献   

20.
一点顶头上     
唐朝时,有个姓任的秀才,名叫任王。这一年,他进京赶考,竟考中了头名状元,受到宣宗皇帝的接见。新科状元跪在地上叩见皇帝时说:“新科状元———任王参见,吾皇万岁!”宣宗皇帝听后,心想:只有我是一国之主,人中之王,你只是个新科状元,竟然也敢称“人王”,这怎么行呢?宣宗就对新科状元说:“朕觉得你的名字不太好,就赐你在王字上加一点吧!”任状元连连叩头,说:“谢主龙恩!”过了不久,任状元向皇帝进一份奏折。宣宗见上面署名是“任主”,不由火冒三丈,怒喝道:“大胆,朕让你改名,你竟然抗旨违命,真是罪该万死!”任状元连忙解释:“万岁,我已将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