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6月26日,来自湖北省孝感市一个名叫詹望林的中年人,来到金华市民援助中心金华日报值班室,向记者投诉这样一件事:6月22日,詹拿了一件西服去金华国贸宾馆的洗衣部干洗。24日取衣服时,他发现洗好的西服上有一条长达5厘米的刀割口子。据詹说,他送洗的衣服是日本旧西装,价值1700元。此后,他为赔偿问题多次与宾馆交涉,但对方总说查查看,没有一个说法。詹为此愤愤不平,强烈要求金华日报主持正义,对该宾馆这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予舆论监督。值班记者听了投诉非常重视,专门到国贸宾馆作了调查,纠纷的经过大致如詹所述,但是对西服被刀割破的责任认定,双方有明显的分歧。宾馆认为,衣服洗好后交到顾客手上时是完好无损的,不  相似文献   

2.
日前.白岩松获得1997年度十佳“金话筒一奖荣誉,南飞上海。当他从书店棒回一堆书回到宾馆时.笔者对他进行了一次“突袭式”的访谈。笔者:您刚从书城买书回来.那么今天的话题就围绕书。访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总往书店跑呢?白:我觉得这跟生活方式有关,跟做什么职业无关。不做主持人,我也一样看书、喜欢书,而不是因为做了主持人.才喜欢书、喜欢听音乐。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笔者:主持人一亮相,便是多层面展现,打个比方.就像是穿三件衣服,从第二件衣服到最后一件衣服.四襟气度、知识积累都会逐步体现出来。作为主持人最忌…  相似文献   

3.
缩影     
话题不知怎么一转,就变成夸奖华天湘都宾馆来了。这是在北京钓鱼台宾馆的一次宴会上,有一位朋友宴请来北京出差的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湖南宾馆的一位副总经理也在座。副秘书长从钱夹子里面掏出一张小纸条,用手高高地扬了几下,说:"拿回去好好学学人家。"原来,他这次出差来北京,下榻在华天湘都宾馆,吃住的感觉与原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头一天办事在外面跑得很累,换了的衣服就随手丢在了房间里。第二天晚上,当他一打开房门,几件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上,一杯泡好了的茶放在小圆桌上,碟子下面压了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这样写道:"您辛苦了!衣服给您洗干净了,泡了一杯茶,希望能帮您解乏。有什么吩咐,尽管拨打内线  相似文献   

4.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5.
淮阳县计生委宣传科牛腾明.酷爱新闻报道工作.如今已写了30多年.这里记述他几件感人事儿。 去年8月,牛腾明赶写了一篇题为《竞赛台前掌声烈》的稿子.第二天就冒雨将稿子送到报社编辑部,编辑看到他浑身衣服淋得往下滴水,感动地说:“老牛.雨下这么大,你也等雨停了再来呀!”“他却认真地说:“如果雨一个劲儿下个不停,不就耽误发稿了吗?”可是.谁能想到,他回家后因大雨濯身生了一场病。 去年9月的一天晚上,牛腾明去冯塘乡参加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回城路上他被一辆疾驰的摩托车撞倒.左腿顿时肿起紫包.脚被碰伤血流不止。…  相似文献   

6.
刘荣芬 《大观周刊》2012,(38):227-227
有这样一项调查:在幼儿园里,一位专家对一位衣服穿得较多的小朋友说:“外面有一位同学衣服穿得少,冻得发抖,请你脱下一件衣服借给他穿一下好吗?”那位小朋友听了以后,大叫道:“不借.不关我的事!”接着,这位专家又向其它小朋友借,结果,这些小朋友都摆出种种理由.就是不肯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人不顾礼仪廉耻甚至没有人性,一味地只顾赚钱.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忽视.从而使得社会风气逐步恶化.也波及到了祖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制作衣服,要根据一个人的胖瘦、高矮剪裁布料。这样才能使缝制成的衣服美观大方、合身贴体。南北朝的时候,南朝齐国有一个官吏,名子叫张融。他办事克己奉公,穿戴也十分俭朴。当时的皇帝齐太宗肖道成,对张融既重用又宠爱。一天,肖道成问张融:“你的穿戴这样破旧,不怕有损你在朝廷上的威望吗?”张融说:“我平时养成这样的习惯了。”这时候,肖道成命令太监取出一件衣服,对张融说:“这件我曾穿过的衣服,已经让裁缝按照你的  相似文献   

8.
克隆时尚     
亚力山大·利伯曼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张时装照片拍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穿这件衣服的人。如果我没理解错,这话的意思是人比衣服重要,衣服是为人而设计的。可惜我手头没有亚氏的背景材料,以  相似文献   

9.
白领     
一次旅游,有个整天穿西服的男人总和我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就像韭菜地里冒出一畦蒿子一样,虽然都是绿的,却怎么看怎么别扭。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夹了口菜说自已是白领。就这样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每次去厕所都让别桌游  相似文献   

10.
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已13年了,每每想起往日的摄影日子,那一张张相片给我留下了一件件难忘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使我魂牵梦绕,感动不已。第一套西服1991年10月17日,我领完当月工资就回家,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一套新西服,对我说:“海春,你长大了,平时上下班总是穿着工衣,咱家穷,但你在单位也得讲究形象了这是妈给你买的新西服。”当时我每月收入才200元,除每月留下50元生活费,余下的150元全拿回家中供母亲和两个弟弟生活上学之用。80多元钱的一套西服不知是母亲和弟弟们艰苦了几个月才攒下的。我有了第一套西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天下…  相似文献   

11.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2.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0,(47):55-55
“我对潮流缺乏兴趣,崇尚为顾客构筑一件经过精心考虑的衣服,在过后几季甚至多年之后依然并不过时,经典同时又现代摩登。在我看来,一个设计师被拿来衡量的,永远是他最近一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麦迦 《电子出版》2005,(11):11-16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袁大宏教授曾有一件令他“想起来就汗颜”的事,八十年代他到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参观.看到的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很小.零部件少得能数过来.就说:“这东西我们也能搞。”谁知接待他的老外听了一言不发。袁先生问翻译怎么回事?翻译悄悄说:人家没法回答你.你的想法说明了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7,(12):9
深夜.小林突然惊醒,穿上衣服就跑到校门口的网吧。原来,他在网上收养了一个“儿子”,每天都要喂养和逗他玩,如“儿子”不满意,就会被其他网民“领走”。小林昨晚因听一场讲座,忘了喂养。当小林赶到网吧时,“儿子”已面露不快,经小林一番安抚才重露笑容。尽管这只是一种网络游戏,但小林却很投入,他说,他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春天来了,人们开始减掉一件件厚重的衣服,考验身材的时候也来了。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女人说她没有衣服可穿,她是说没有新衣服穿。当一个男人说他没有衣服可穿,他是说没有干净衣服可穿。我发现,在家务活的男女分工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观念也与时俱进了。一些家庭里,男人也开始掌厨,往往还手艺不错。很多男人也参与带孩子,爸爸专用的婴儿包成为母婴商城的畅销品。  相似文献   

18.
潘毅 《新闻实践》2012,(6):64-66
金华日报社金华新闻网立足本地资源,发挥网民力量.2010年底开始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推出了“首届新农村网络文化创作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征集农村文化作品,创新农村文化传播,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金华新闻网共征集新农村民歌民谣86首.新农村现代小戏作品59个,新农村曲艺作品62件,  相似文献   

19.
●要题文一致新闻报道如同穿衣戴帽一样 ,要做到表里如一 ,配置得体。倘若上穿一件长衣服 ,下穿一条小短裤 ,或者外穿一件西服 ,内套一件烂衬衣 ,就要闹出笑话来了。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题文一致 ,不能题目是一回事 ,报道是另外一回事 ,也不能戴上一项“大号帽子” ,里面塞满破烂东西。4月13日三版刊登的“框新闻” :《日读千字 ,周写一文 ,月看一书 ,年学一技》 ,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见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读者指出 :作者把功夫下在了琢磨题目上 ,内容却一般 ,没有多少新东西 ,给人一种凑合的感觉。日读千字 ,原来是读千字报纸文…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一个监狱里,一名患有哮喘病的囚犯因难以忍受狱友吸烟的习惯而数次要求换囚室,但一直没得到应允。他在那里几乎无法呼吸.非常痛苦。一名妇女知道这件事后想帮助他,就打电话给一家报社的编辑,问他是否可以写点什么。那位编辑回答:“等那人死时再给我打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