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与地域文化语言是协调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是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都借助语言加以记录和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半个世纪前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  相似文献   

2.
《世界教育信息》2007,(11):43-43
目前世界上总共有大约7000种语言,但许多包含着当地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语言正在迅速消失。美国语言学家9月18日警告,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语言正濒临消亡,可能将在本世纪末完全被人类抛弃。事实上,几乎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  相似文献   

3.
人只有一个大脑。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人的大脑是否能够胜任?两种语言是否会混淆起来?会不会结果一事无成?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对于人的大脑是有利还是有弊?在双语和外语教育中,这些问题常常被人们提起,也往往不容易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事实上,这些问题是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神经语言学家以及神经学家共同关心和长期探索的课题。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世界上很多学者和教师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验。不少人从观察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出发,认为从小学习另一种语言对认知能力会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研究世界上语言的数量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统计并确定世界语言的数量已成为当今国际语言学界的一个难题,由于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至今统计数据差异很大。本文从新发现的语言,弱势语言的趋势,语言与方言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们警告,每两个星期至少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亡。《华盛顿邮报》援引阿拉斯加本地语言中心主任、语言学家迈克·克劳斯的话说,在6700种语言中,只有不到200种语言没有消亡的威胁,因为这些语言本身强大,有国家支持,或者仅仅是因为人多势众。许多语言学家说,其余的语言至少有  相似文献   

6.
李元宁 《母婴世界》2010,(11):16-17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的语言虽然各自不同,但语言学习的内部结构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把母语学好了,另一种语言也将比较容易学习。  相似文献   

7.
人类自从和猿分手以来,就有了语言.在漫长的岁月中,各种语言经过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包括一种语言分化为几种,几种语言融合为一种,几种语言的混合,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以及原有语言的死亡、新语言的产生等等.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存多少种语言呢?“据近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一书所载,现在世界上已查明的语言有五千六百五十一种;其中一千四百种尚未被人承认是独立的语言”.由此看来,已被公认的独立语言即已达四千二百多种.  相似文献   

8.
试论古代汉语象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象声词,是指描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一类词。茫茫宇宙,会发出声音的事物正多,各种声音难以数计,因而从理论上讲,摹拟这些声音的象声词也应该是无限的。不过从与人类社会的相关性和文字记录的局限性来看,并不是所有声音都能进入词汇的,尽管如此,世界上各种语言中的象声词的数量也是多得无法估量的,当然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也不例外,只是我们对于象声词的研究至今还很不够。五十年代,语言学家才开始注意到象声词,他们或者把它当作虚词,算作叹词的一种,间有把它归入实词,和形容词并作一类,  相似文献   

9.
一种语言的使用不仅因情景、地域的不同而异,也因各种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形成变体,这种变异不仅体现在其语言功能上,而且体现在语言结构上。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等,本文在结合一些语言学家和学者的观点基础上,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上,浅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冯向东 《考试周刊》2009,(48):139-140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社会的日益发展使得掌握好英语显得更为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学好英语得从基础做起。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离开了词汇,也就成不了语言。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While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Memetics),作为文化进化阐释的新理论,近年来深受语言学家的关注。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语言现象,是对时代主题、生活热点、人群心智等各方面的反映,也是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对语言的一种模仿与复制。本文选择著名语言学家莱可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为标题上的模因,提出生活中离不开"模因"的各个语言现象,旨在运用模因论来归纳并发掘时代产物下的各种流行语言,阐释模因论对语言的进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据《北京日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朽的声音"计划旨在记录世界各地的濒危语言。根据参与这项计划的语言学家们发现,世界上共有8种语言濒于"灭绝"。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会议上,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和格雷戈里·安德森公布了"不朽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最初始于对世界性质和生活目的的思考,同时也对各种语言理论的产生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激发着哲学家、语言学家的思维,促成各种流派的产生,而语言理论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有助于哲学认识的深化。着力探讨二者的渊源关系,可以加强对哲学与语言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近年来,世界上一些颇有影响的社会学家非常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概念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只能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范畴所反映的也是该民族所见的事和物。他们往往从语义学的角度借语言范畴去分析深入一个民族的概念世界、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①我们知道,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就是从民族语言中的称谓来推断古代社会的亲属关系的。而恩格斯也是从希腊语中的称谓来推断普那路亚家庭的形成的。②当代社会学家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可以说是发展了他们的研究传统。当代语言学家们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极其注重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关注着民族文化习俗及社会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的重视,促使外语教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家警告说,每两个星期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亡。语言消亡这种现象是语言自身进化中的一个阶段还是退化中的一个阶段?在一些语言消亡的同时,一些新的语言也在出现。我们要尽可能地挽救语言消亡给人类文化带来的损失,但就语言本身来说,我们也不需要过分恐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学习外语,大都是在讲汉语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活动中进行的。外语教学也不例外。这就是外语教师所面临的“真实情景”。显然,外语的教学与不错助语法这个拐杖是不现实的。一部语法书必然是根据一定的语言理论而写成的,而一种语言理论又必然倡导相应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还得讲点关于语言的理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言理论发展很快。随之,各种语法流派应运而生,各种语法著作之多真可谓汗牛充栋了。语言学家们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语言现象的规律,从而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和学派,对语言教学都有不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表达符号.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语言学家都在潜心钻研,努力探索着语言的奥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虽然现在英语在世界各地流传很广,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它,可见作为文字交流的语言难以达到世界各国的完全融合.音乐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什么肤色的人都能通过音乐的旋律性来欣赏音乐.音乐这种符号语言与语言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特别是心理语言学家作了大量的科学试验,调查研究了儿童的语言输入——“照顾式的语言”(Motherese或Care—takerIanguage)他们各自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我赞赏心理语言学家凯塞琳·斯诺(Catherine Snow)的观点。她指出,“照顾式的语言”可起“语言课”的作用,能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定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语言观的问题是语言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语言研究的理论、目标、范围、途径、方法、重点、结果,乃至语言政策的制定等的关键问题。但语言学家在语言观上的分歧之大出人意料。本文搜集了自十九世纪初迄今六十多种关于语言的定义,分析了语言学家对这种分歧采取的四种态度,据此而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 七十年代初,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首先倡导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意念功能法,引起了世界各国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纷纷著文立说,形成了语言教学法上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托马斯昆(Thomas Kuhn)1970年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历史上一种理论或模式占上风后,稳定一个时期,接着会出现相反的频繁试验,然后产生一个新的理论(或模式)”。回顾前二十年左右的外语教学领域,显然我们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过渡。社会语言学家芒比(Munby)1978年在论及语言教学法时也曾写道,“已有一种从语法教学大纲,然后从情景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