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展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讲究。除《奏弹王源》外,沈约的大多数骈文都比较重视声韵之美,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沈约,基本达到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2.
声律是桐城派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桐城派古文家论述颇为丰富,姚永朴的文学批评对桐城派声律论有所总结。其在对照齐梁声律论与历代音韵学的基础上,熔铸唐宋古文家及桐城派以气势声调为要点的声律论,讨源于经学,勾勒其历史,区判自然的声律与人为的声律,为文章声律论敷理举统,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桐城派多以文章声律论来评析诗歌声响,在文的声律与诗的声律上有些缠夹,姚永朴的诗歌声律论也有这个倾向。  相似文献   

3.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以往论述声律说的成就,多集中在它对发展汉语学形式的贡献。至于声律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则常被忽视。但事实上,受当时音乐观念的启迪和影响,六朝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从创作及欣赏等多个角度对声律与情感的关系进行阐发。而对比其时新兴的永明体和既往古体诗的创作实践,从中也可体会声律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6.
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实现了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它出现之时起,历代士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新思潮及新的学研究方法的涌入.对永明声律论的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综观20世纪对永明声律说的研究,在四声究竟肇始于何人、四声与五音之关系、四声八病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八病”的具体内容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的分歧,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明其源流,究其原因,推动未来的永明声律说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刘勰从四个方面对声律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阐释了声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声律入诗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出诗文中声律不谐的原因主要是内外不一,需要调整内听与外听的关系;再次,认为选字定声配韵要取正声雅韵;最后,强调作家的才情对声律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将《声律》篇归之于情采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批评中,声律论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人在论声律时,从来就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纯形式的范畴来认识的,而往往赋予了这种形式特定的意味。这些意味包括声律与人情感的关系,声律与时代、民族精神的关系,声律与诗教功能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七言律诗是杜甫诗歌中较受人关注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杜甫七律的声律研究,可以看出杜甫在注意打破原有的声律结构而创作变体七律的同时,也在遵循传统创作正体七律。正体七律一直以来虽较少受关注,但也是杜甫诗律艺术的一个体现。正体七律是杜甫对历来七律形式的一个总结,为七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正体七律的创作以及在声律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显示出杜甫对诗律的精心追求和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此前后又发表过许多与此相关的意见,它们一起构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创作目的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动因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效果论和创作鉴赏论等。这一理论体系和西方的文艺理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应该好好珍视并发展它。  相似文献   

11.
唐前声律以“四声”论而不以“平仄”论,据《文镜秘府论》载,“文”、“笔”皆运用声律,具体规则有:一句中两分句句末声律相间,上句与下旬相对,第一句末不得与第三句末同声,第二句末与第三旬末止可同声不应同韵,第二句末不得与第四句末同声,骈文上四句与下四句的声律调谐。  相似文献   

12.
日僧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是唐代一部比较成系统的诗歌理论专著,它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一些中国已经失传的重要的诗论。《文镜秘府论》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声律和意境的创造。它集中反映了唐代的诗风的全貌,而且显示出从尚声律到尚意境的转变。空海作为唐代来中国留学的日僧,为中国关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六朝开始 ,由于文体辨析观念的深入 ,文与史的区分日趋明显 ;但与此同时 ,六朝人仍将史书的赞论视为“文” ,视作一种特殊的独立文体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这些赞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用典 ,合乎当时流行的骈文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论,核心内容由物感情发、神与物游、立象尽意三大支柱构成。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三大支柱是一个完备的系统整体;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它们是创作过程展开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一理论,既触及了诗歌的深层根源,也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性,并揭示了诗歌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德裕《文章论》主张诗文以表达思想感情为目的,反对过于讲究声律和雕琢字句,追求行文“自然灵气”,组织运用材料“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的创作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气贯说”、“不拘音韵说”和“扬弃说”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些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对中晚唐文学乃至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诱导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鹏运于尊体格之外亦重声律。他认为词为声学,由声而得韵,南渡之后,乐谱失传,声亡而韵始严,因此他高度评价戈载与万树整饬韵律之功。另一方面,王鹏运又认为韵本休文小学之书,反对以日益细密的韵法约束创作,认为词韵宜宽,从而对方音押韵持许可的态度,并且针对戈载擅改韵律,绳检古人的作法予以严厉挞伐。王鹏运守声律而不泥声律,在实际创作中主张自运,往往不受羁縻。晚清之际,王氏能克服常派之弊,比兴寄托之外亦不轻忽音律形式,真正做到体格与声律并重。他的声律论是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王拯与端木埰的熏染?⑶乙云涮岢蒲茉谕砬宕侍巢斯惴憾钤兜挠跋臁?  相似文献   

17.
陆机《文赋》之后,刘勰、钟嵘等鸿篇巨制未出现之前,沈约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理论上承上启下,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辞宗”。历代诗评家多从声律论的角度对沈约加以评论,很少有人重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思想《。宋书.谢灵运传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批思想,其中提出了文学史论、诗歌批评标准以及声律论。这些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树特别是钟嵘《诗品》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屈赋创作论》采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重点探讨了屈原创作的心理、情感动力、创作过程及创作成就,这在历来的屈原及其辞赋研究中,是较为薄弱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国辉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53-55,65
美国著名汉学家高友工在《中国律诗美学》一文中提出了“镜像”效果说,这对于重新理解传统的近体诗声律,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西方批评式解释,因而对于美国当代的汉学研究产生了影响。但是高友工发现了一面镜子,却没有找出是谁放置了这面镜子,所以“镜像”论并没有揭示出声律的本质特性。中国的声律实际上体现了道的演化,它表现了律诗平仄的内在运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从诗歌入乐对声律需求这角度考察了初唐人探讨近体诗律的情况。文章从诗人的创作情境、入乐歌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声律探索者的音乐素养和职责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指出因诗的四声与乐的五音相对应 ,讲究声律的诗 ,更加便于入乐 ,特别是那些调子固定的乐曲 ,对入乐的诗在韵律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初唐人在永明体基础上对近体诗律的完善 ,正好适应了入乐传唱的要求 ,从而使近体成为唐代歌诗的最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