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搽”字,宋以前字书鲜见其迹,其用例多见于宋及以后禅籍、元曲、明清小说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从语源的角度对“搽”字来龙去脉作出考释,指出“搽”实际上是“塗”的讹俗字,“塗”是其语源。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划过小船吗?划船的工具叫什么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划船工具的故事——一橹三桨。橹和桨都是划船的工具,“一橹三浆”说的是橹的工效相当于桨的三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橹这种划船工具。橹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船只在水中前进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发表了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一文,认为《金瓶梅》五十八回例中的“證”是从“扛”讹变而来,并且还论证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就此探讨了近代汉语训释的方法问题。本文不准备对张文的观点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文中作者所认为的“證”是“扛”的讹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交露”考     
利用中古佛经,对名词“交露”旧有的解释作了补正,推测了它的语源:可能是音译词;认为动词“交络”和有关意译词的兴起,导致了名词“交露”的消亡。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出“炳烛”中的“炳”字为“焫”字之讹,此二字音、义相去甚远。但现有辞书、字书并未对此有所解说和区别。自“焫烛”错讹为“炳烛”后,“炳烛”又讹为“秉烛”。本文论证了“焫”一讹为“炳”,再讹为“柄”,后又通作“秉”的演变过程,从而区别了“焫烛”、“炳烛”、“秉烛”三词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通变》篇中论及黄唐至刘宋各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后,得出结论:“从质及讹,弥近弥淡。”文学发展由质朴至讹滥,一代不如一代。而要克服奢靡讹滥的文风,刘勰认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即纠正讹风,必得以经书为楷模。历来论家对刘勰的“弥近弥淡”、“还宗经浩”的观点都大摇其头、评价甚低。  相似文献   

8.
“巫”、“武”与“舞”同源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认真”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认真”收录了两个词项:一为形容词,二为动词.而在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方言和口语中“认真”还有作副词的使用情况.本文拟对“认真”的语源、语义及古今使用状况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10.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句,课本和教参译文都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橹,盾牌。”查字典,“橹”字有两条注释:(1)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2)〈书〉大盾牌。笔者认为,此句中的“橹”字,取其船的工具义更为准确。一、句中的“橹”应取船的工具义,在句中指代“船”。课文第2段叙述了孝公死后,秦国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承接先王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不断地南北征战,东西攻伐,扩充疆土,国家日益强大的局势。而在此期间,山东诸侯各国则…  相似文献   

11.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12.
用“一锤定音”而不用“一槌定音”《现汉》:“〔一锤定音〕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锤’也作槌。”《大词典》以“一锤定音”为主条。词频统计:一锤定音64,一槌定音20。“槌”,指敲打用的木棒,大多一头较粗或呈球形,如棒槌、鼓槌。“锤”,多指捶击用的金属工具,如钉锤、铁锤。此成语是以锻造铜锣作比。据说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是关键,它决定着锣的质量好坏,音色是否柔美,所以叫“一锤定音”。此锤是指锻造的铁锤,当然只能用“锤”。有人误以为此成语是以交易所、拍卖行最后敲锣成交作比,故写作“槌”。根据语源…  相似文献   

13.
释“伊威”     
“伊威”一词一般被认为是单纯词,但考其语源,似乎不尽然。通过对“伊威”的训诂,结合语音、字形、意义得出了“伊威”为联合式合成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艾茜  严晓江 《英语广场》2022,(32):11-15
陆游诗词题材内涵十分丰富,其大篇幅爱国抒怀词作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家国忧思与报国之志。翻译家许渊冲在英译陆游诗词时熔铸了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体验,运用了舍形存意、以“讹”为“诱”、以“化”为“媒”、以“创”补“讹”等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对“讹”与“化”有着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第4题是成语使用题,其中 C 项考到了“炙手可热”一词,原句如下: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很显然,无论从该词语的语源看还是从实际语用看,该句中的“炙手可热”都是误用。然而,有些考生望文生训,只抓住“热”字理解,结果造了误判,丢了不该丢的分。请看语源:  相似文献   

16.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造字义为“日光”,通“帛”、“别”、“伯”和省“曰”,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字头缺失、语源混乱问题,本文试作探讨。辞书释义,一个语源一个字头。“白”有5个语源和一个特项,应该标立6个字头。辞书释“白”,对它的字头处理,一种是“以音类义”,一种是笼统释义,一种是“标立字头”。《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以音类义。“音帛”释义37条,“读自”释义1条,“音杷”释义1条,“与‘伯’”释3义,“…  相似文献   

17.
“尔馨”“宁馨”“如馨”是南北朝时期极富特色的指示词,但其语源至今仍不算明了。本文认为,“尔馨”“宁馨”“如馨”中“馨”当来自“形”,“尔馨”“宁馨”都来自“尔形”,“如馨”来自“如N形”。文章特别引用了现代汉语方言中“形”表示样貌或作为样貌标记的例子作为旁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言为)”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字“雁”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考查联绵词“蝌蚪”的语源.其最初词形为“科斗”,是个合成词,有着清晰的造词理据,只是词形变为“蝌蚪”时候,才成为联绵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 ,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 ,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