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雨涵 《母婴世界》2011,(4):90-91
孩子上小学或中学后.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自家孩子变得胆小内向、不自信、自私、依赖性强、做事消极等等.有些家长将此归为老师教育失败的结果,有些家长则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带坏了自家孩子。极少父母能从自己身上着手查看原因。其实。孩子的许多性格缺陷往往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葛妍 《家长》2014,(8):63-63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是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命中注定会碌碌无为。一切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很多爱的方式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往往比较急躁,轻则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让孩子觉得我们唠叨,他们反而不以为意甚至不胜其烦。重则大骂,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还美其名日:“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09,(30):223-223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老师和父母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和父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AQ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一、家庭要和睦和睦、幸福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轻松、甜蜜、融洽的精神氛围,能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经常吵嚷打闹、不尊老爱幼的家庭,孩子的心灵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创伤,心理也不会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争吵甚至动手,  相似文献   

5.
隔代教育的存在,让孩子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给他们的成长的确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首先,祖辈们由于很长时间没带过小孩,常常会对孙辈们溺爱、迁就,甚至家长在家教育孩子时,他们也护短,这样往往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唯我独优、任性娇气的性格,他们常常在祖辈面前使性子,耍脾气,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由于对孙辈的溺爱,这些祖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甚至给学校教育带来某些阻碍。第二,祖辈们由于年纪偏大,发现孩子身上有点毛病,就会在孩子身边唠叨,  相似文献   

6.
正我既为人母,又身为人师,回想起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过的诸多教育问题,正在年轻的父母身上发生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和性格的发展。诸如家长经常指责孩子:"你真笨,考了这么点分真丢人"。"真没用,你连这么点小事也做不好,以后还能干啥?"......诸如此类的话语已经成为家长的口头语,久而久之便成为家庭的软暴力。尽管这些软暴力没有对孩子的肉体造成损伤,但每次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语言暴力有时比一顿野蛮的殴打带来的伤害还要严重,极易造成孩子自卑、孤僻、冷漠、胆怯等性格上的缺陷,将给孩子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久远甚至终生的影响。综合生活中各种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软暴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相似文献   

7.
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会犯错误。批评,是家长们教育孩子时经常用的一种手段。但因家长们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一手段,当孩子有过失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非打即骂,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损伤,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因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起不到教育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上幼儿园了。孩子能否尽快适应新环境,每天能否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是许多家长最为担心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倘若父母在期间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就能大大缩短这个时间。作为家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从自己孩子成长的经历和从学生身上、家长身上所看到的,给大家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父母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出色的人才,客观地说,怎样穿越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目前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十分清楚。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萌生对立情绪,产生反抗心理,还有一部分孩子出现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凡此种种,令家长十分困惑:我们对子女教育十分重视,可怎么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其实,主要症结就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心理学毕竟不是他们的必修课,因而,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甚至失败。教育孩子,决不能仅仅凭本能或经验,必须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施教。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编发《孩子健康成长,呼唤懂心理的家长》一文,期望能给家长一点借鉴和启发,也衷心希望广大家长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1.
参加中、高考本是学生的事,然而孩子应考,家长比孩子都着急。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考、高考的孩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复习干扰。为此,我们建议:把学习权交给孩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因为孩子在家中的复习是补充性学习,学生的心理应该是放松的。如果家长在孩子复习过程中过多地进行干涉,使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没有缓冲的时间,结果便是张弛无度——家长越帮,孩子越忙;忙而无序,忙中就会出错。后勤服务要适度。父母的关心未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家长的苦,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罗玲,旅澳学者,心理育儿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同观念、不同心态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心态比较积极,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孩子的优点不吝表扬和肯定,对孩子的缺点寻求积极有效的改进方式;有的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那些需要改正的地方,甚至担心孩子的不足对其未来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单独进行活动,事事护着孩子,有些事孩子可以做的也不让他干,因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当然,父母对孩子生活上关心是必要的,直至把全部感情和爱抚都倾注到子女身上,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事无大小,全部替孩子包办,这对孩子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是孩子产生意志薄弱和依赖心理的根源。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身边的事情,这叫做自主;再逐步发展,也就养成了独立性。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去麻烦周围的人,这是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入学后,许多父母便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视角放在了学校教育一头,评论教育孩子的成败问题,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始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要说“家长是孩子常年不下课的全任老师!”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会对一本绘本情有独钟,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的读了二三十遍。这可苦坏了家长,一遍又一遍地读,到最后都可以倒背如流了,可孩子们似乎还意犹未尽。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复行为"?家长该怎样对待宝宝的这种行为呢?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重复"?很大的原因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  相似文献   

17.
一切教育执行切入点都在于"攻心为上"。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绩和成功都更重要,这也是给孩子生命成长最优质礼物。是师者"得生心者,得师道也"。1鼓励孩子相信自己1.1赏识优点,唤醒孩子潜意识的自信知识型的家长,很有先见之明,给予孩子赏识教育和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许多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是不被关注的,更不用说被生活所累的家  相似文献   

18.
父母与孩子互不理解、难以沟通;孩子反感父母,不尊重父母;父母对孩子无计可施,觉得孩子太难管。凡此种种,主要原因是家长不懂家教艺术,步入了家教误区。补偿心理: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应该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上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学习也安排的满满  相似文献   

19.
窦宝平 《家长》2012,(4):14-15
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的陪读是有必要的。家长适当陪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如果家长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那就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对父母感到厌烦。因此,家长陪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学习上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督促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芊芊 《家长》2014,(12):14-15
正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不遗余力。但许多父母忘记了,自己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关系、家庭关系更是孩子认识社会,学习融入社会的第一课堂。那么,家长该给孩子树立哪些榜样呢?课程一:尊重他人。孩子不仅会留意你对配偶讲话的方式,更会留心你私下里如何评论自己的另一半。如果孩子听到妈妈对爸爸的牢骚或指责,这就给孩子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爸爸是个蠢人,而妈妈也不值得信任,如果我不在她身边,她是不是也会这样说我?因此,家长不经意的言辞,以及缺乏对配偶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