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新闻知识》今年第7期,在《通讯员要有“编辑意识”》一文中写道:“……象猜谜一样……”;在《“明日黄花”绽新蕾》一文中写道:“……象田流这样的高手……”;在《人间都有真情在》一文中写道:“……象妈妈一样给小宝宝‘喂’牛奶……”。在同期其他五篇文章中也有此种用法。应当指出,以上列举的“象”都用错了,应该用“像”才正确。“像”简化为“象”曾经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  相似文献   

2.
开拓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评《中国诗学通论》朱欣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的诗学研究,几乎和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尚书》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此后,关于诗的论述十分繁富,大多散见于历代经、史...  相似文献   

3.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4.
怎样把评论写得寓意深刻而又有趣?怎样使它不枯燥,避免说教气,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加“故事”不妨是一种尝试,就如同往葡萄酒里兑雪碧一样,但怎样加,加多少才能“可口可乐”,这就涉及到了诸多技巧问题需要斟酌、探索。精心遴选有的放“事”在评论里加故事,早在中国古代论文中就已有之。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纯粹说理的很少见,都是以故事说理,如西汉刘向《新序·杂事》里说的“叶公好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都是托物议政,针随时弊的经典之作。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相似文献   

5.
《走近科学》,从名字上就可看出它有“动”的过程,有过程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故事,有故事才能丰富节目的形态和内容。故事融在科学里,科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江西专题节目第九届评奖3月15日在南昌揭晓。获得江西省优秀广播外宣作品一等奖的是:萍乡台《“李六国”的故事》,省台《古河道的笑声》;获得二等奖的有;宜春台《靖安农民爱写诗》,景德镇台《女子瓷乐队》,吉安台《大山里的书屋》,赣州台《叶人定和他的“教儿经”》。还  相似文献   

7.
我爱文艺百花园里游记这朵花。年轻时,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深为他生动描绘的自然风物所吸引,就象亲临其境一样,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从此,我爱看游记作品。不久前,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游记选》,这本厚厚的选集,汇辑了从“五四”到现在的九十篇游记作品,共中有李大钊在本世纪初写的《五峰游记》,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郭沫若的《飞雪崖》,还有出自翦伯赞、叶圣陶、秦牧、周立波、刘伯羽、曹靖华、徐迟等许多名家游历祖国  相似文献   

8.
界中人杂感     
视听之娱今年第一期《视听界》里《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一文,引了白居易《登香炉峰顶》一诗,其中就有如题之句。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有“视听”一词。文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视  相似文献   

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10.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11.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中学生》十几年,觉得我们一班写稿朋友有个共通的观点,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或者口头约束,那个共通的观点用夏丐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学校教育如果只能使学生“受教材”,那是欠缺,如果连教材也受不到,当然更不成话。必须使教材象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了,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相似文献   

13.
无理闹钟馗     
无理闹钟馗言微说来也是“凑巧”,中国说部和戏曲里有“五鬼闹钟馗”的故事;在新民晚报的历史里也有出“无理闹钟馗”的案件。闹得新民晚报直到停刊的“开锣戏”就叫《钟馗捉鬼》。“鬼”未“捉”完,钟进士化身的“钟编辑”却被“鬼”“捉”了,岂非“意外”?《钟馗捉...  相似文献   

14.
戈宝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对于他大多数读者大概是不会陌生的,因为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翻译的俄国诗人普希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囚徒》以及童话故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播与说──主持人节目中美学问题之我见江霞自古以来,历代诗论家、画论家们论及诗画写景绘物的逼真时,总评价说象真的一样。而人们观赏自然景物,又往往感叹说"象诗"、"象画"。中唐诗人胡令能曾作《咏绣障》绝句:"日暮堂前花蕊骄,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  相似文献   

16.
《传奇故事》背后的金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奇》到《传奇故事》,金飞创造了一个个收视传奇。但生活中的金飞与荧屏上几乎没什么差别,一样的诙谐幽默,一样的能言善道,只是多了几分平常人的生活心态。他朝我们走来的时候,腿一瘸一瘸的,不等我们细问,他就爽朗地“招”了,原来是前几天切菜时砧板砸到了脚。2005年3月29日,金飞侃侃而谈,和我们讲述了《传奇》背后的故事。“《传奇》不是炒冷饭”业内把复播人家的节目或穿个靴戴个帽、换个主持人或解说词称之为“炒冷饭”。《传奇》及《传奇故事》都是以采撷全国各地优秀节目为手段,通过对引进节目的个性化重组和改造,每晚为观众讲述…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多见,深受读者的欢迎。众多的日报或晚报、大报和小报都经常运用这一文体。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目,《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苏州报》三版也开辟了“社会故事”栏目,《人民日报》一版上开辟的“凡人新事”专栏,其中也有相当多稿件是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  相似文献   

18.
现在阅读一些报刊、公文以及新出版的书籍等,发现把“像”误作“象”的问题比较普遍。最近笔者抽阅了16家报纸,除《人民日报》一家能正确区分“像”与“象”的用法外,有15家报纸均未能把“像”与“象”的用法严格区分开来。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旧的习惯影响较深,对简化字的新变更缺乏了解所致。“像”简化为“象”,是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中《汉字简化第二表》列入的。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中,“像”仍简化为“象”,并加以说明:“在象与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对个别字作了调整,删去了“象(像)”,即“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也就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念认为画面拍得越美越好,应该象绘画一样美,这种观念在电影一诞生就开始形成了。20年代有位美国电影理论家出版了一本书,叫做《银幕上的绘画美》,书中写道:“电影首先必须美,如果不美就不可能使我们享受到欣赏绘画那种乐趣。”“如  相似文献   

20.
杨弋枢 《视听界》2002,(2):43-44
新闻一旦和“故事”《这两个敏感的字眼不加界定地并列,似乎就有了一点暧昧的意味,大抵就像“新闻策划”一样,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会引起传统新闻观的质疑。因此,当各地方台悄然兴起“新闻故事”类栏目的时候,代表权威和方向性的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