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内外互化,人己互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德”的词源演变历史来看,道德有两个核心要素:直、得。“直”是行为者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得”是行为者在精神和物质上有所收获。中国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中的“直”、“得”两要素。道德教育因此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积淀为自己的德性素质,人的内在的德性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人己互惠是指人的道德应该使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惠益,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德育是切合当代德育思想的,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2.
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也为解决德育的地位、内容和渠道提供新的思路。高产施素质教育,使德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得以明确,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明确,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明确。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视野和内涵,使德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培养、思维方法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情绪智力培养结合起来。由于德育视野的扩大,高校德育渠道也随之拓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学校德育走出困境。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让学生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中提升社会价值,在获得爱与尊重的权利中提高人文道德素质,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培养道德情感。目的是使学生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德育工作框架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近读《“庸师”杀人》一文,对作者的观点是赞同的,他谴责的庸师真的“杀了人”———不当教育导致12岁学生自杀身亡(虽不是直接杀人)。事情是这样的:12岁的梁小梅夜晚独自在家上床未睡着,有窃贼入室行窃,小梅闭眼装睡。盗贼走后,小梅跑到田里告诉正浇地的爸妈(小梅认得窃贼),爸妈报了案,当夜窃贼被擒。小梅的老师想借此事搞个“英雄主义”教育,让梁小梅“作报告”,小梅如实讲了当时的害怕、装睡、报案等情节,没有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老师当众评价道:“梁小梅面对盗贼吓得闭上眼睛的胆怯行为,我们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每一个新中国的少年,都要… 相似文献
6.
道德对话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它包括民主、理性、宽容、平等的因子,是生产性的德育活动,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方法,它可以促使双方真正地理解,从而谋划了德育价值的本体论视域,奠定了德育具有终级关怀的价值向度。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向对方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真正的接纳,不仅如此,对话还从根本上克服了由灌输所造成的道德中的动机危机,通过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那么,我们的德育需作更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思考,我们的德育需关爱生命、关注精神,我们的德育需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奠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让我的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优秀品格,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德育首先应该是一种道德关怀。德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以生动的情感、丰富的生命去触发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生命。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正是以关怀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育人为主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怀伦理视野下的德育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当前,中学德育应该在克服情与理、公共与私人、公平与偏心等矛盾的基础上,将学会关心作为德育的重要主题和主要途径,发展德育中的人文关怀,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德育现代化要求建立起着眼于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扬长教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引导和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突出地彰显了对德育个体的人文关怀。从内涵上去厘定,它是德育双方的彼此期待;从本质上去拷问,它是人本德育的真实显现;从模式上去呈现,它是通识教育的批判继承;从逻辑上去审视,它是德育转型的时代需要;从价值上去追索,它是人性彰显的终极探寻。 相似文献
10.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一贯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教育。2002年,学校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构建“德育柔性管理模式”的教育构想,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12.
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处在教育转型期的师生交往也必须适应这一社会要求,因此它需要渗透一种新的理念。而人关怀在关注人的同时兼顾社会和自然,这恰好满足了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密切联系高校的具体实际,提出“以德育为首”的可操作性主张。文章认为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应落实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确立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一支高度重视德育的教师队伍;认真研究、切实改进“两课”的教学;融德育于教学内容的深层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把德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强化重视“以德育为首”的正确导向作用;改革高校的评价评估标准和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品德发展既需要外在的价值引导,也需要内在的自主建构。对现实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德育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其实施过程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应由制度和生活入手,做到制度和生活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在内涵上说至少有三点:(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的中心,是育的目的,教与育的归宿都是人;人是教的基础,亦是育的根本,一切教与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2)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3)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相似文献
17.
真善美是人类的终极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以关怀人的心灵成长为基本宗旨、以提升人的德性境界为最高旨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的教育活动,德育始终观照着人类的这一价值追求,并通过自身的人文关怀实践,体现和提升这一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人才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素质教育思想来看.高素质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教育.才是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的真正的素质教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强调“德育首位”意识.要提高其实效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科学搭建人文关怀教育模式的“平台”.突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正>"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什么是德育?一切与"德"相关的行为教育、养成教育都可以视作为德育,它将人的内心修养通过行动展现于外,在法律与环境的约束下,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并上升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素质、素养。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此,我们的中学德育必须注重以生为本,倡导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德育必然会选择人文关怀,这是以生为本,完善学生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德育必 相似文献
20.
许昌良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22):60-63
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人的一生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过程,鉴于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教师有责任对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性的精神自觉,更应该有德性的人文关怀,用发自内心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建立起“沉浮与共”的普遍感情。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师生精神生命生长的重要场域,冲破现实的羁绊、迷惑和遮蔽,激起理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