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粜米》写的是三十年代农民获得丰收后去万盛米行粜米,结果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反映了旧社会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的三重剥削。课文线索清晰,粜米前后的情景及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依据。因此,在  相似文献   

2.
《粜米》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吃人的制度。教学这一课怎样才能事半功倍、效益高呢? 一、体会细腻动人的感情变化喜悦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争相粜米的场景,间接地流露了大丰收后农民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3.
《粜米》一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位教师讲授《粜米》一文实施了“感知整体,探究局部、深化蕴涵”的比较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粜米》(通用教材五年制十册第9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第9课)是从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卖米,可是米价跌了,农民吃了亏的事。我在教学中运用“一点突破法”以“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领会“点”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说说  相似文献   

5.
论《陈州粜米》在元代包公戏中的两点创新赵章超元杂剧中共有十个保存完整的包公戏剧本,而《陈州粜米》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其它包公戏所难以匹敌的地位。本文拟就与包公戏的比较,论述《陈州粜米》的两点创新:一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6.
水到才能渠成刘克《粜米》(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纪实及评析纪实者:孙素华评析者:李玉学(第二课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粜米》。(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划分了段...  相似文献   

7.
在全日制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写作年代距现在较远,如《长征》《粜米》《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小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教学这一类课文呢?下面试以教学《粜米》为例,略谈粗浅的认识。《粜米》选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时指出:“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阅读教学之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达到披文以致知,以明理,以入情的目的.如是,教师本人必先知先明先入情。这是制定良好教法的前提。理解什么?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准确理解写了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还要理解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学生的实际如何.例如《粜米》这篇课文写了旧中国的农民丰收以后来粜米,米价大跌,农民无可奈何被迫粜米的事。作者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全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十册9课《粜米》节选自叶圣陶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第一个场面。课文通过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丰收卖米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投机米商冷酷奸诈、唯利是图的丑恶形象,巧妙而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贫苦农民丰收  相似文献   

10.
首尾相应,紧扣“敞口船”《粜米》的开头和结尾,都紧紧围绕“旧毡帽朋友”上镇粜米的“敞口船”的变化来叙写。文章起笔就写道:“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而且“船身压得很低”,说明了粜米的船不仅多,而且都装得很重。从侧面反映出贫苦农民经过一年的辛劳加上“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的丰收景象和农民为了还债而急于粜米的心情。文章结尾作者又再次集中笔力于“敞口船”与文首紧相呼应。买卖双方对“米质的好和坏”,“斛子的浅和满”所进行的“辩论”和“争  相似文献   

11.
“送”字含义深《粜米》结尾写道:“旧毡帽朋友把自已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句话中的送字,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旧毡帽朋友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后满怀希望地去粜米,可奸商们把米价压得很低...  相似文献   

12.
一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崇米》中的一段话。对这段话中的“遥远”一词,《教学参考书》是这么解释的:指农民并未亲眼看到  相似文献   

13.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粜米》 (小语六年制十二册)选自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全文以“粜米”为主线,逐层披露文章的中心。我执教此课,用两课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从字词入手,联系上下  相似文献   

15.
<正>《陈州粜米》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明代臧懋循编《元曲选》收入此剧,标无名氏撰。元代另一无名氏作品《盆儿鬼》杂剧中曾称赞包公“也曾三勘王家蝴蝶梦,也曾独粜陈州老仓米,也曾智赚灰阑年少儿,也曾诈斩鲁斋衙内职,也曾断开双赋后庭花,也曾追还两纸合同笔。”由此可以想到,这几个敷演包公故事的剧目在当时是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其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我遵照吕老这一教学思想,开学初在双城市实验小学用两节公开课,教叶圣陶的《粜米》。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力图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这课书教学过程如下: 开始,我揭题引言。我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篇反映俄国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课文——《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文章——《粜米》。”接着,我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认为,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内容离现买生活较远,学生  相似文献   

17.
《粜米》导读设计●广东揭西美德华侨学校刘绍辉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学叶圣陶先生名篇《粜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导读方法,使学生自求得之。一、导预读,培养自学能力。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着...  相似文献   

18.
《粜米》的语言,与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一样淳朴憨厚。但是,其语言的工力却是凡人不及的。且看课文中的一句话:“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相似文献   

19.
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我认为,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是比较妥当的。下面谈谈自己在教课中的一点体会。 《粜米》(小语第十册)一课讲的是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画面,离学生生活较远,要激发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热情比较难。我在教这一课时,恰逢粮站收购粮食,丰收以后,农民们欢天喜地争卖余粮的场面十分感人。教《粜米》前,我决定采用谈话的方式,先让学生回想农民卖粮的情景及高兴劲儿,进而指出这是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带来的变化。当时,中央的一号文件正好下达,于是我就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今年中央—号文件又决定进一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若  相似文献   

20.
谈“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兰州师范附属小学陈世琪《粜米》一文描写的是解放前旧中国的穷苦农民遇到好收成,满怀希望地想“透一透气”,过上几天比较宽松的日子。谁料,狠心的资本家却大压米价,使广大农民“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文章用词造句恰如其分,作者用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