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通常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训练.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面育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其心理的健康状况及学习态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得以共同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生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中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对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有明显的效果;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锻炼意识,有益于保障学生健康素质稳步提高,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因个人生理或心理原因出现一些不诚实的现象,这对学生本身及整个班集体的体育学习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问题,深入分析与思考,找到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提高与进步,以体现当代体育教育对学生生理及心理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1 全方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的改革 ,首先应立足于现代教学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不单着眼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 ,更应注意学生心理、个性和智力的培养 ,使体育教学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1 .1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认清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是指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包括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归纳、推理等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同大脑思维密切结合 ,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智…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新大纲的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的内容,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保证学生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体育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课堂注重追求形式上的"花架子",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最根本的运动技能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了生活实际中的个人经历,对幼师体育课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及方法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从帮助学生目标的树立与制定、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尊重学生并为学生树立榜样、完善教学任务等方面进行浅谈教师工作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专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期间,本文从体育的本质及体育教育的某些方面出发,探讨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作用,以期为今后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潘俊 《科教文汇》2008,(14):117-118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专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期间,本文从体育的本质及体育教育的某些方面出发,探讨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作用,以期为今后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体育教学应该走出“身体锻炼论”而代之以“运动文化论”。这就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体育影视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方面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打破传统的、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高职学生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个突破口。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学生心理,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抓好相互联系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教学中,心理教育要以预防为主,与信念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并给出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采纳的几点建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体育教学的集体性;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体育教学应该走出"身体锻炼论"而代之以"运动文化论".这就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体育影视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方面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把教师主体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刘艳丽 《科教文汇》2014,(16):159-160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可见一个健康的人,除了生理上的健康外,还必须具备心理上的健康和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可见一个健康的人,除了生理上的健康外,还必须具备心理上的健康和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结构等变化密切相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病患,而且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身心的培养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挫折表现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练习时一旦受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产生一种消极、胆怯、畏缩的情绪和紧张、漠然、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贯穿挫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炼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能以楷模为榜样,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学习符合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并且能够促进体育教师对业务的学习,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本文从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出发,探讨了合作教学的一般规律,并指出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在体育教学过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对体育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分析,分析它的优势,总结经验为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有利的方法,加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健康意识,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扈婧  刘志华  刘超 《科技风》2023,(14):31-33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源于身体,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了人的认知方式。具身认知具有身体参与性、情境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体育学科教学要注意将学生的“强体”与“修德”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其“以体育人,以体立德”的内在价值,强化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和身体感觉,让学生的情绪与身体全方位同时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注意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将健康行为教育有机地渗透进体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运动、竞技中不断提升自身运动水平及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感受与乐趣。通过充分运用学生身体实践活动促进,其认知、情志和运动技能均得到了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