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一轮激烈的报业竞争,大河报如何能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是许多编辑和记者近来常常思考的问题。在信息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独家新闻报道越来越少,要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脱颖而出,这就要求编辑不仅从新闻的根本着眼,树立“靠策划制胜”的观念,不断增加报纸版  相似文献   

3.
“增强策划意识,加大策划力度”,这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新闻策划与新闻报道策划”的争论。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闻绝不能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更显其重要,它是提高电视新闻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实的能  相似文献   

4.
王朋进 《视听界》2012,(5):21-25
“全能记者”,并不是今天人们才关注的一个概念,事实上,可以说它一直是新闻工作者至高的追求。不同的时代,“全能记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比如,它曾经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既能做国内新闻报道,又能做国际新闻报道;既能做时政新闻报道,又能做其他领域新闻报道;既能做好新闻报道,又能写好新闻评论;既能做好文字报道,又能胜任摄影报道;既能写小消息,又能写大通讯;既能胜任平常条件下的新闻报道,又能胜任特殊条件下的新闻报道。有时我们也会用相似的概念来称呼,比如:全天候记者、超级记者。总而言之,它指的是那种能够胜任多重任务、多种条件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闻采访报道者。  相似文献   

5.
门外谈影     
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可能地给有才华的记者(包括文字、摄影记者)提供一点崭露头角的“舞台”。“提供舞台”的过程,实际上是破除自己旧观念的过程。一是破除把新闻摄影当作“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二是破除硬性要求摄影直接配合报道的旧观念,三是破除苛求画面完整、形象完美的旧观念,四是破除“怕出格”的旧观念。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门外谈影     
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可能地给有才华的记者(包括文字、摄影记者)提供一点崭露头角的“舞台”。“提供舞台”的过程,实际上是破除自己旧观念的过程。一是破除把新闻摄影当作“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二是破除硬性要求摄影直接配合报道的旧观念,三是破除苛求画面完整、形象完美的旧观念,四是破除“怕出格”的旧观念。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谢治国 《中国广播》2004,(11):48-50
新闻报道需要重视细节,并且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因为“新闻事实是由众多的细节组成的,在这些细节中,有一部分肯定更能体现新闻的主题、更能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更能说明新闻人物的性格。要把新闻写好,记者必须善于捕捉这样的细节,并在新闻中刻意加以描绘。”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莫大乎情。”这个世人皆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因为,新闻不单纯是传递信息,也不仅仅是在表现一种“观念”、“思想”、“概念”,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把记者对人生的体验、情感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钟鸣 《声屏世界》2005,(11):22-23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一些重大、突发的、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在制作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  相似文献   

12.
石超 《中国传媒科技》2022,(10):155-157+160
【目的】致力于让记者编辑更方便快捷地进行新闻报道,更好地辅助其在深度报道方面创造更多的可能。【方法】新华社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积极探索业务需求和智能化采写技术的结合点,新增各种解决新闻报道痛点的功能服务,例如“Bib号速查”系统,深耕赛事数据,提供奥运奖牌榜数据等服务,结合业务,不断创新。【结果】【结论】此次“快笔小新”助力北京冬奥会赛事报道,破解了困扰记者编辑多年的痛点,很大程度提高了冬奥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前方记者的广泛好评,为冬奥智慧赋能。  相似文献   

13.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14.
熊杰 《新闻三昧》2007,(4):32-33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新闻观念中,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主要是起宣传作用,因此,在记者的笔下诞生了一大批“高、大、全”的先进  相似文献   

15.
每当我向同行解释“时政新闻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重要性时,总有人会开玩笑地说:“原来你们是白宫记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电视记者,我深刻地体会到,时政记者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经历高度契合的职业,既有荣誉,又有历练,更有责任。一条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国家形象片。回顾六年来的工作经历,更让我深深感到,只有重塑时政新闻的创新体系,才能让时政新闻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具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凌曦 《传媒观察》2003,(6):26-26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示: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党报和党报记者的报道重心要下移。 新闻报道重心下移要求记者的“身子”先要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和应对成为检验职能部门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试金石”,同时也对身处新闻报道最前沿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对记者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积极应对,如何提高新闻报道能力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与活动,十分重视沟通行为,强调“形象观念”。在公共关系中,良好的沟通行为表现为日常人际交往中有礼貌。有涵养的交际行为。“形象观念”则表现为行为者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公共关系所强调的良好“沟通行为”及“形象观念”正是新闻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所需要的。记者、编辑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开放的人际关系氛围之中,时刻在同各种年龄、职业及不同层次的人们打交道。社会交往是记者有效进行采访报道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直接关系着采访报道的成败。因此,记者为了使报道取得成…  相似文献   

19.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洪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人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厂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