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6.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重要的组诗。自从鲁迅先生把组诗中的“精卫衔微木”誉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人们便常把它与《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并尊为表现诗人“不屈的意志”的咏怀诗。如有一部文学史认为:“‘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一部影响广泛的陶渊明论著亦指出:“陶渊明‘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诗中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  相似文献   

7.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8.
师: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成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答:(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答: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兰 …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他的仕宦过程中.写下了一些感人身心的“行役诗”。这些诗记录了陶渊明在羁旅行役中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家人的思念及仕宦生活给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带来的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11.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抑扬有致,堪称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其境界清新而又醇厚,显示出五言诗的形式美、抒情美和艺术美。《古诗十九首》开拓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体式。  相似文献   

14.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词史中,宋代写"愁"的内容颇多,其表达"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8.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27-32,37
本文以《2 0 0 0年中国诗歌精选》为例 ,对当前中国诗歌的创作状况作了大致的概括 ,指出当前中国诗歌存在着六大现象 :一、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 ;二、抒情基调的极端个人化 ;三、诗意的过分哲理化 ;四、语言运用的随意化 ;五、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音乐的退化 ;六、诗情的“矮化”和“大诗”的隐退。这些现象显示了中国诗歌在艺术探索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