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大学生掌握和提高体育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时必须重视及思考的问题。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好的体育习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明确表明: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也指出: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培养与提高。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以及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重要目标的今天,如何在学校体育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与潜能,培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我国学校体育今后发展的趋势所在。华姿中等专业学校在2000年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锻炼身体”的口号,同时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宗旨“健康第一、全员参与、创有特色、终身体育”。中职类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类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和学校体育新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锻炼兴趣,使中职学生能积极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是所有中职体育教师努力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心理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有着重要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使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锻炼的相关因素,对指导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有着重要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使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锻炼的相关因素,对指导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是人类体育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文章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主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过程三个主要方面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们按照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目的地指导自己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而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体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是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随着体育活动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基础,也就是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其体育能力,并将终身体育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及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本文重点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姜雨 《体育博览》2011,(7X):57-57
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提高体育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转变观念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忽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培养就不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福州部分高职高专开展体育锻炼课的实施情况、影响体育锻炼开展的因素、体育锻炼组织指导,以及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形式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其目的是以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普及化看大学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提出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统计调查方法,初步探讨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拓展训练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最先是被众多企事业单位所接受。基于拓展训练与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安排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训练,势必会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带来好处,使大学生心理得到磨炼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拓展训练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与传统体育教育相比有自己特点和作用。文中浅谈了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的意义、学生的欢迎程度和大学生在高校体育课中如何开展拓展训练进行简要的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内容已经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改革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如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就不准确、不全面,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改革体育教学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浦北娟  张长青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53-455,45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如何将体育课内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自主体育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指导等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三年,持续、不间断的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并运用技能能力、身体能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需要体育工作者持续不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温州市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真正自觉参与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 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工作尚待加强,为此提出了加速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育课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偏重技术、技能教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应付考试而学习。使得大批学生随着学业结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参加体育锻炼或环境变化而参加新内容的体育活动。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兴趣,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7  
王宗平  庄惠华 《体育与科学》1999,20(3):53-55,58
本文围绕高等教育在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中,大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具备的能力 和素质,运用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就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 所接受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提出了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课时、 成绩)按1:1的比例组织实施的改革设想,旨在扭转传统的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 中心的旧的教学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 想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使学生能自觉运用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 法,指导自己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和主动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