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礼平 《辅导员》2009,(24):12-1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是我们所学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话,你知道在这里孟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了,是排比。  相似文献   

2.
重视大学生的淬砺教育曲阜师范大学王义仁一、淬砺教育的目标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志,恒存于疾”。认为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追求、才智,经常是由于他处在困难、艰苦的环境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相似文献   

3.
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它溯源于汉代的贤良方正,盛于唐代。宋代制举命运多舛,屡兴屡废,是制度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以后,制举一直处于衰败、凋零之中。导致制举于宋代开始衰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宋代科举常科和三次兴学的强力冲击;制举报名资格日益提高;制举考试要求严格;统治追求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规律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91年4月版)中所选《孟子二章》一文,其中第二章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开头第一节,连举六例,连列六人,共使用了六个动词。为了便于说明,现将这节原文抄录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段话,除第一句用“发”,其余五句均用“举”,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所释之词,有的在《释名》中已有用例,而该词典所举书证迟后于《释名》。今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言志议论类     
【锁定考点】1.识记文学常识;2.掌握常见实词的含义;3.掌握常见虚词的含义及用法;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6.提取文中信息,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8.理解作品论证方法、思路与写法;9.谈阅读感悟。【新题演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似文献   

7.
“A归A”结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归A”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主宾同形结构。它在动态语言中缺乏自足性,往往与其先行句、后续句构成二重逆转关系的语言单位。它的复用式按语意内容分化为同质对举和异质对举:前者等价于“A归A”独用式;后者凸显了对举项之间的对立和逆转  相似文献   

8.
<正> 千古儒学之旨在于培养人格,变化气质,致其良知,回复天然之德性,使人成为通灵宝玉,真不愧万物之灵之称号.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克明峻德”也.此学问之极功.今说此一段话,只因有一句古书历来颇多曲解,真义埋没,上溯宋之朱熹下至当今中学语文教课书之解释皆为不得其要领也.试看下面一段文字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传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熬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孟子》(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94年版).  相似文献   

9.
汉译佛经典籍保存了汉语史上大量的新词和新义,对研究汉语词汇史、汉语语义学和编撰语文辞书等,均有重要意义。经中"收举"、"收摄"、"摄举"、"藏举"等词,有的不见于辞书,有的义项为辞书失载。这几个词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准确它们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10.
对举格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黏着性结构。根据对举格式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对举格式可分为近义对举、反义对举、类义对举、起兴对举、极性义对举等。其中极性义对举格式又可分为主谓对举式与非主谓对举式两类。对举格式的句法功能有:超越语法规则,使语素升格为词,创造新短语,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对举格式的语义功能有:确定语义角色,使语义增值。  相似文献   

11.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千里 《学语文》2009,(4):45-46
贵刊2005年第一期《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举隅》(以下简称《举隅》)一文,就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作了简明扼要的辨析。对于考生疏通文意,正确理解人物传记类史料多有帮助。然《举隅》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变动词语尚有不少遗漏,已作辨析的少数词语的解释亦有不够全面甚至错误之处,现因该文体例,试作补正。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双曲线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双曲线方程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本文举两例加以说明,供同学们赏析。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官吏选拔中,举官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是通过举官脱颖而出的。举官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宋代的举官责任,主要由举主资格、被举资格、荐举程序及举后任职等方面原因造成,而重点在被举资格的真实有效和举后履职的清廉胜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官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一是担保责任的追究,二是同罪连坐的处罚,三是依法减轻免除责任。宋代对举官有较高的认知,并形成较为系统的举官责任制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至于实施的效果,则与举官以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之盛衰起伏。责任追究能够解决举官中担保、程序方面的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防止失实、滥举等,并且制度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应是我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一制度自身存在局限以及政治环境制约,实施起来又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举官以及选举方面的问题。在各类推荐、荐举盛行的今天,宋代举官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举孝廉"是我国古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式。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萌芽于上古,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制度正式确立于汉代。举孝廉在两汉及魏晋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隋唐却一度中断。虽然在宋元明清代又有所复兴,但它最终走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推行干部廉洁从政、倡导家庭美德与弘扬职业道德已经蔚然成风,孝与廉是否可以作为人才选拔与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当代领导者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道举浅论     
道举制度是出现于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即修习《老》、《庄》、《文》、《列》等道家经典并以此开科取士。通过对道举制度的确立、相关体系的设置、实施的具体情况及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考察,以助于人们形成对这一制度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痴迷于科举而终被科举所误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把做官看成是人生的唯一价值,认为按朝廷功令做举业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做举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其禀性又是那样执着谨严,但二十多年的屡试不中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误人害人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