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由“物”到“人”的问题提出了见解。那就是 :教师是实现学生由“物”到“人”转变的前提和关键 ;要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层面上 ,让学生参与教学 ,使其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以便实现学生“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科技理性当道,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的转向。我们试从传受双方的“事前信息”约定、“生命价值观”教学理念的重构、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语言有效性要求的合理追求四方面为教育传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政治科课堂教学由原来“师授生受”、“师讲生听”、“师考生背”模式到让学生共同参与,是政治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的结果。但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向政治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政治教师积极探讨教学互动模式。笔者认为,仅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难以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成为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参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相似文献   

4.
“平面刮削”是刮削的重点教学内容,但因其实践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教学,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应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及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还要注意课堂“四到”要诀。  相似文献   

5.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常识课教学中运用“三步渐进”自学辅导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由“扶”到“放”,再到“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实现由厌学刭乐学,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学会刭会学的转变.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数学课堂教学也与此同理,课,也有“课眼”。即在课堂教学中,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使学生由情境而生困惑,因困惑而求探索,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设活“课眼”,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情绪高涨、心境愉悦、智力振奋的活跃状态,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心理产生共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那么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课眼”应如何设“活”呢?我认为,应从“巧”字入手…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探索高中政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传统模式向新课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的完成者、问题的发现者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让课堂放任自流。相反,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