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新闻传播崇尚准确语言,这似乎人所共知。然而,新闻传播并不全用准确语言,还用相当多的模糊语言。那些所谓的准确语言,也只不过是模糊性较小一些。对于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有些人还存有偏颇之见。因此,探讨新闻的模糊语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中的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汉语文字的使用上,大量的新词汇不断涌现,这表现在新闻语言上尤为明显,但它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限,有的是词汇,有的是短语,有的是句子,本文为叙述方便,暂且都称其为“新词汇”。人们对这些新词汇虽然已司空见惯,但仔细研究一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出现。二是一些地方方言、行业用语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来说,他不是演员,不是简单机械、见字出声的传声器,他是一名党的新闻宣传员,一名进行有声语言再创造的语言工作者。因此,播好广播新闻,应是电台播音员的主要任务,娴熟地把握新闻播音语言的表达规律,应是电台播音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过硬的业务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章会 《中国记者》2014,(2):63-64
陆建余、陆剑于、一见、辘轳,除了本名陆建余少有人知外,后面三个名字都在温州新闻界赫赫有名:陆剑于,代表的是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十问温州发展""十看温州发展""敢为天下先"等重头稿件的策划和采写;一见,代表的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别让三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温州精神",在灾难中升华》等一批言论稿件的写作,"它"还是中国地市党报唯一的"三农"专栏——"三农一见"的唯一主持者,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往往注重正面的探究,而少有负面的阐发。诸如多有对“善良”的赞誉,而少有对“罪恶”的阐释;多有对“美好”的描绘,而少有对“丑陋”的鞭挞;多有对“新闻真实”的宣扬,而少有对“虚假新闻”的揭露等。本文试就虚假新闻谈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挖掘虚假新闻传播的缘由及其规律性,提高我们对虚假新闻的鉴别力,找到抑制和防治虚假新闻蔓延的方法。(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新闻的根本任务。因此,新闻必须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这些事通常应该是具…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无疑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一点,李元授副教授在《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见《视听界》1991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广播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模糊语言自然也是可以运用的。它的运用除了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一些共同点外,还有它自身特点,这就是以收听的需要为前提。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闻反映的是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语言应该是客观的。用客观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现在已为广大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仍大量存在主观性语言。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语言有两种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一种是议论、评价性语言。这种语言在“文革”时期的新闻写作、新闻报道中表现十分突出,“文革”后至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纠正,但也还一定程度的存在。那种表现很明显的,已不多见了,有的表现不太明显,却大量存在。如有一篇写某县发生一起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8.
石坚 《当代传播》2005,(1):79-80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写得不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善于把新闻写活,那么,他在新闻舞台上则是一筹莫展。 一家新闻媒体,如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少有活新闻面世,就可能逐渐失去读者,甚至在竞争中败北。 原刊于《新疆日报》的消息《我的心和祖国一起跳动》,先后获十四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语言要以理取胜,以理服人,以其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性,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消息、通讯也常在新闻事实中融入记的见懈,尽显其哲理。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属于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艺术作品,而新闻语言是指新闻写作者根据新闻事实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新闻写作规范化语言。从这个角度讲,新闻语言也是审美艺术的一种形式。新闻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真实、视觉、简约等方面,要想做到新闻语言上的审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应该是规范语言.这是受众对传媒的信任也是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和语言导向的双重责任。新闻语言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大渗透力与包容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语言及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说到底都是记者的一种发现,即客观事实的发现……记者的使命在于不断发现新事实。”(1)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管是对媒体,还是对记者来说,无论技术水平多高,无论交往多么神通广大,都不可能发现其中所有的新闻事实,何况新闻事实有大量是意料之外的事实,是“非常态”的事实。但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新生事物”(新闻事实从性质上说总是新生事物)孕育、萌芽、生长、成熟过程的基本规律,就能使“发现”本身成为一种自觉的、而非盲目的行为。 (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事件无所谓长短,事件只是事件,并不以长短来衡量。长新闻就像媒体上的赘肉,让新闻"减肥"恐怕比核裁军更难。一、演变的新闻语言新闻是用语言书面,或是口头来表述的。新闻的长短是表述的问题,新闻表述是语言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演变最明显的特征是日益严密、日益复杂,日益冗长。从四个字一句的诗经,到五字一句的古风;从七个字  相似文献   

14.
(一)从新闻修辞的角度来说,理想的新闻语言在对新闻内容作出恰当、完满的表达之时,在形式上还应该具有引人的魅力。新闻修辞,既要研究如何使新闻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也要研究怎样使新闻语言本身充满形式美感。追求语言的形式美,促使新闻事实的有力传播,是新闻修辞的重要目标。在我们的新闻语言中,常常可以发现有的新闻语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李园园 《新闻世界》2010,(8):273-274
网络新闻"跟帖"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如今已成为网友发布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跟帖现象开始受到诸多网友关注。借助网络的优势,网上新闻跟帖迅速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众多新闻受众更青睐阅读网上信息并且在新闻后发布跟帖,而作为网路新闻依托的传统媒体则在此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6.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随着都市类报纸的日益兴盛,社区新闻也从新生事物逐渐成熟起来,方兴未艾。一些成功的报纸更是将社区新闻作为与读者拉近距离,扩大影响力的一  相似文献   

17.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其中充满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一些新闻界的行家里手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通常情况下,确是如此。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活的职业记者,却少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往往总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报人常常形象地称,新闻是县市区域报的生命,经营是其命运。而实施全媒体经营,是一项事关县市区域报命运沉浮的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