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和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五(2006年11月第2版)所选的《说“木叶”》中倒数第二小段均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4.
新版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几经修订调整,终于面向全国推出。其信息量之大,时代性之强,文学味之浓。语文界叫好声不绝。日前笔者拿到新教材第一册后即通读一遍,果然令人耳目一新。但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若干存疑之处,百思不得其解,疑为白璧之瑕,斗胆列出,以求方家指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有李清照《武陵春》一词,配有插图。该图有儿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入《荆轲刺秦王》。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句,教材把“戮没”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相似文献   

8.
伏科俊 《语文知识》2006,(10):34-34
2005年12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有一篇题为《吕梁,一个难忘的夜晚》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相似文献   

9.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一段评述的话写得十分优美,教材中是这样断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辞源》的编纂水平较高、例证翔实,但仍存在一些疏漏。体例不统一、注音错误、标点符号有误等问题,有可能是在印刷过程中造成的。引文不当大致分为三类:书证错误、书证不够早和书证单一。其中书证错误仅发现1例;而我国文化广博、资料丰富,很难一一找出最早的书证,也致使例证偏少,出现重复使用同一文献资料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赞誉,鲜有批评的声音。文章主要从微观角度,列举了《词话》在具体观点、具体例证和对历代词人品评等方面的一些缺失和错误,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对《词话》缺陷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使用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笔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指出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一:和课本所注矛盾。  相似文献   

15.
李莉 《阅读与鉴赏》2007,(12):79-7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精彩一折,历来作为经典篇目选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对《长亭送别》中莺莺、红娘来到长亭拜见老夫人的舞台提示内容“做到见夫人科”做了如下注释:做到做表示达到的动作。  相似文献   

16.
河北陈玉明同志的《引证偏靶诚可惜——<伶官传序>指瑕》和陕西田宗昌同志的《<错字小议>选例不当二则》(见《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第42、48页)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勤于钻研、勇于质疑的可贵精神。但二位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必修)《逍遥游》的课下注释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乾县志》“方音方言”章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将乾县方音在与普通话的简单对照中一笔带过,记音缺乏专业规范,而且结论失误颇多;二是古语溯源或方言记述时,蔽于方音而存在着本字误考或释义有失偏颇的现象。对此探讨,以期为第二轮《乾县志》编修提供借鉴,以便更好发挥其地域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课《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名篇。它描写细腻,情感浓郁,脉络清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发,还容易激发读者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细读全文,觉得篇末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并没点准文之“睛”。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说“木叶”》是从意象角度来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文艺随笔。作者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教学中可从文艺随笔的议论性特点出发,引领学生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角度钩玄提要,简捷地把握全文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