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她、她》,是一篇获得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奖的优秀通讯。国内很多新闻著作在谈及通讯写作问题时,拿它作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它的原稿是通讯员采写的一篇新闻故事《一套丛书寄深情》.提供的新闻素材不错,通过叙述几个普通人所做的平凡小事,反映出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出了青年一代好学,助人、无私的高尚风格。但稿件表现形式偏于一般,闪现不出诱人的光彩.经过湖北省《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的精心改写,改以《他、她、她》为题发表,宣传效果大  相似文献   

2.
起点高一点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通车,曾成为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发表长篇通讯或连续报道,但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只有新民晚报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题目叫《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评委们誉之“独具慧眼、独特角度”,被评为一等奖。 在中国记协举办的“百佳”研修班上,我见到这篇通讯作者之一杨俊。她是个年轻女记者,写这篇作品时只有24岁,刚大学毕业分到报社不长时间。 我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 杨俊谈到,开始,她不敢接受这样的重活,怕写砸了,后来想,既然当记者,起点就应该高一点,闯一回,看看自己实…  相似文献   

3.
1988年10月18日,陕西《法制周报》刊登了题为《名落孙山之后》的案例通讯,这篇通讯叙述了男青年郑舟因心上人变心而将她杀害,然后自己引爆自杀的案件。通讯第一部分有这么一段描述:  相似文献   

4.
佘兰 《新闻三昧》2008,(5):36-38
笔者发表在峰峰矿工报上的通讯《李玉环和她的学生》曾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是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是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被誉为“一朵影坛奇葩”的李丽华,最近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五月八日中国新闻社发了一篇通讯:《李丽华在北京》。五月十一日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一篇通讯:《访著名演员李丽华》。这两篇通讯都是反映从美国远道回来的李丽华,在北京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和她探亲访友的盛况,以及李丽华在访问中目睹祖国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兴奋心情。文章生动朴实,亲切感人。这里不准备说这两篇通讯的优点,而想说一点问题。李丽华是解放前的老电影演员,正如北京  相似文献   

6.
某报曾刊登一篇《香港钻石劫案宣判》的长篇通讯。说的是2002年7月17日香港铜锣湾发生的一起震惊粤港的钻石抢劫案破获和宣判的过程。通讯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是《“美女大盗”被判无期》。在这起抢劫大案中,主谋是一个叫董敏芝的女子,文章所称“美女大盗”即指此人。文章说:“董敏芝今年36岁,扎着两个小辫,穿着T恤和牛仔裤,就像20岁刚出头的清纯少女。”同时,还配发了董敏芝的一幅大照片。在对董敏芝的介绍中,只是说她“长得年轻些,像20岁出头的清纯少女,像个弱女子”。没有说她美在哪里。再看她的照片,确实是柔弱清瘦,但看不出她有多美。此…  相似文献   

7.
她今年六十岁,自以为不老。去年四月,她风尘仆仆,登上祖国南疆边上的大瑶山,写了长篇通讯《草莽英雄》;今年七月,她又跨上北疆大兴安岭,写了长篇通讯《绿林好汉》。两座高山之间,她不舍昼夜,勤采、勤写、勤编,来去总匆匆,那双“频率”很快的脚毫不“减速”。她确实不老。她那旺盛的精力对人们来说是一个“谜”,她的速度,靠什么启动? 人们需要了解她——柏生。两次选择柏生姓陈,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现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生活并没有将爱多施于她,母亲早  相似文献   

8.
梁海柱 《新闻窗》2011,(1):46-47
事例在人物通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提炼人物精神的基础,也是打动读者的力量源泉。一篇通讯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例处理得到位与否。2004年4月.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后,中宣部组织大批媒体记者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并结集成《任长霞》。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们采写了一篇通讯《是谁救活了她》(见三月二十一日羊城晚报),写的是广州部队总医院的医务人员发扬勇于实践、勇于斗争的精神,抢救一个危重的败血症病人。这篇通讯的第一次稿,着重写的是一连串动人的故事,如医生、护士几天几夜守候在病房,换班时几乎昏倒;医生给病人燉菊花茶,  相似文献   

10.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1.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2.
我们翻阅着一册报刊剪贴本。令人难以置信:这些文章竟出自眼前这位家庭妇女之手。她叫刘庆芳,已四十过了,是新疆钢铁公司的家属工。1981年以来,她在新疆的许多报刊、电台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多次被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她写的通讯《钢花伴着青春  相似文献   

13.
陈若星是文化艺术报社副总编。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三赴灾区,在抗灾抢险第一线,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用热血蘸着泪水、和着真情,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14.
春节过后一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包喜糖,是第二砂轮厂女工梁丽燕托人捎来的。一年多前,我曾采访过她,并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她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身残志坚、刻苦自学、顽强生活的女青年。不成想,这篇通讯竟然作了“红娘”,用一条红线将丽燕姑娘和一位工人小伙子牵到了一起. 喜糖虽然甜,但记者这碗饭吃得久了,也真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因为我写过几篇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报道,于是常有读者找上门来,我就真成了大忙人。1986年,因为一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时期,总有读者来找我探讨家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哪里懂得  相似文献   

15.
她的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参加了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其报告受到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她还受新华社党组委托撰写了《穆青传》一书……  相似文献   

16.
广播通讯《一位石油工人的妻子谈她的丈夫》,是写石油工人毕国强舍生忘死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崇高精神风貌。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写这位闻名于胜利油田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大家倾听他那位快嘴直肠的妻子对他的种种“埋怨”。采访是在毕国强的家里进行的。通讯中没有油田沸腾战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6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凡人新事》专栏,发了一篇饶有趣味的小通讯《姊妹易嫁》。讲的是姐姐应苏凤,曾爱上一个“敦厚诚实的小伙子”陈乾南。后来她“世面见得多了,觉得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语     
<正> 关心《大学图书馆通讯》的读者们一定注意到,随着1989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一本新的刊物《大学图书馆学报》展现在您的面前。《学报》代替了与读者们相处六年的《通讯》,您一定和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一样,关注着她的使命,她今后的道路。几年来,各地高校图书馆的同志们和广大读者对《大学图书馆通讯》刊名提出过种种意见和建议,也提出过改名的种种方案。经过几番讨论和比较,并征询了全国高校图工委部分常委的意见,我们终于决定易“通讯”之名,存“大学图书馆”之实,改称《大学图书馆学报》。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金融系统的业余通讯员,学写通讯报道起初是因为爱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迷上了,也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些只缘认识了她《新闻通讯》。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新闻通讯》杂志,马上就被其内容所吸引,从此“一见钟情”地“恋”上了她。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特别是“新闻学步讲座”和“通讯员促膝谈”等栏目办得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