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的控诉     
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袭4月1日进入第九天,南斯拉夫人还是说“不”!于是,恼羞成怒的北约扩大了对南空袭范围。3月31日晚,多瑙河上的诺维萨德大桥被北约的飞机炸毁。诺维萨德市距贝尔格莱德以北约80公里,自空袭以来已遭到多次轰炸。这座大桥是经过古堡进入市区的交通要道。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仍然是北约轰炸的重点。从3月24日第一天空袭起,北约没有一天不向那里扔下几颗甚至几十颗炸弹。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说主要是炸那里的塞族军事设施,可是直接受害的却是包括阿尔巴尼亚族居民在内的普通老百姓。28日那天,北约向普里…  相似文献   

2.
“我们决不屈服北约的轰炸,但愿意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坐下来谈判,用政治手段解决科索沃问题。”在北约飞机的轰鸣声中,南斯拉夫联盟副总理利利奇镇定自若地说。26日当贝尔格莱德上空响起刺耳的空袭警报时,记者如约前往联盟大厦采访利利奇副总理。此时的联盟大厦内空空荡荡,所有工作人员都已按规定进入了地下室,但利利奇不顾安危,仍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等待记者的到来。“两天来的轰炸很残酷。他们不仅炸军事目标,而且还炸民用设施。”一谈到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利利奇显得非常激动。他说,北约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人员…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24日,我在贝尔格莱德市区采访,准备写一篇《轰炸前的贝尔格莱德》。晚上8点多钟,我刚写完稿子,正向国内传送。隐约听到远处传来“冬冬”的两声闷响。这是什么声音?我一下子警觉起来。没过几分钟,离贝尔格莱德75公里远的诺威萨德市的一个南斯拉夫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诺威萨德遭到三枚导弹的轰炸。我立刻意识到,刚才两声闷响就是轰炸声。嚷了好几个月,这一次,北约这只“狼”真的来了。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说对战争状态下的混乱情况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天,由于北约的电子干扰,南联盟通讯一片混…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南联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轰炸。他们炸机场、炸桥梁、炸电视台、炸城市……却一直声称轰炸的只是军事设施。这种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给南联盟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激起全世界正义之士的愤慨。1999年4月4日,北约再次对贝尔格莱德市进行轰炸。中央电视台记者迅速赶赴现场,发回了他们的现场报道。我们看到画面上有一处被炸地点浓烟滚滚,只见浓烟弥漫,隐约还可以听到爆炸声,记者介绍那是供暖中心。而距此300米远的地方便是一个居民区,记者采访了路过的两位居民。他们说,只要炸弹稍…  相似文献   

5.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一座大桥昨天被炸,当地市民悲愤不已。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断桥前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位于南联盟北部重要城市诺维萨德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清晨轰炸了连接诺维萨德两岸的这座大桥,这是北约第一次对南联盟境内的重要的交通设施进行轰炸。画面 采访一位先生解说 (配音)先生你好,你知道北约是在什么时候轰炸这座大桥的?“大约是今天凌晨5点左右吧。据我知道,北约共发射了两枚炸弹,其中一枚没有击中,另一枚炸毁了这座大桥。”画面 一组诺维…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9,(4)
《中国青年报》对我使馆遭受北约轰炸事件的报道,既体现出党报的庄重,又兼有着“青年报”所具有的激情与活力。党报的庄重性,多体现在《中国青年报》硬新闻的设置上。首先,我使馆被炸后,《中国青年报》集中了头版的几乎所有的版面,予以报道。而头版头条又以重笔报道...  相似文献   

7.
3月23日,在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离开了南斯拉夫数小时后,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决定,北约部队已可以对南联盟境内的目标实施空袭,行动命令由美国将军克拉克和德国将军瑙曼掌握。现在,北约可能随时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好在战机和导弹并没在第一个不眠之夜光临巴尔干。霍尔布鲁克为何谈判失败?北约的军事行动何时开始?加之10天前的那次不成功的访问,霍尔布鲁克已是两次有辱使命了。这位被西方称为巴尔干专家及“米洛舍维奇问题专家”的特使,访问贝尔格莱德近40次,总是欣然而来,得意而去,此番关键时刻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已不再掌…  相似文献   

8.
这几天贝尔格莱德每天都下点小雨,夜晚也总是阴云密布。按以往的经验,北约的飞机该不会光顾了。可恰恰相反。就在北约准备庆祝成立50周年的前夕,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升了级。20日晚上刚躺下没多久就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震醒。我从床上跳起,打开窗子观察时又响起了第三声,紧接着一股轻微的热浪扑了过来。我的第一感觉是离我们所在的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最近的联盟大厦被炸了。刹那间一种无名的悲哀从心底升起:前些日子曾鬼使神差般地拍摄了一些可能被炸毁的建筑,担心有一天它们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难道这果真应验…  相似文献   

9.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来好标榜“新闻自由”。近年来,在它们西化、分化的香风毒气熏陶下,国内有些人竟也被熏得昏昏然,十分憧憬这种“自由”,有的甚至于鼓吹。然而,哪里有这种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倾向的“新闻自由”呢?!如果不信,就让我们来看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肆无忌惮轰炸南联盟这个主权国家的过程中,它们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只见先是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的舆论轰炸,继而是北约飞机的巡航导弹轰炸,再接着是西方舆论和导弹的轮番轰炸,编织着一幅舆论和武力的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图景!这是哪家的王法和“新闻自由”?!东欧…  相似文献   

10.
本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报道:4月1日清晨5点,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南斯拉夫境内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被北约的导弹顷刻间摧毁。北约此前一直辩解说,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这座公路铁桥却是纯粹的民用设施。瓦拉丁大桥位于距贝尔格莱德70公里的诺维萨德市。美丽宽阔的多瑙河横穿诺维萨德市,瓦拉丁桥是连接诺维萨德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记者驱车赶到现场时,看到上千的诺维萨德市民站在河两岸,望着多年来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桥被炸为废墟,他们气愤、叹息,有的还在哭泣。长约三百米的桥身全部坠入河中,只剩下两个大桥墩…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南斯拉夫人从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虽然北约轰炸进入第六天,但南斯拉夫人仍然保持着他们高昂的斗志和诙谐幽默的性格。27日晚,一架美国现役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被南人民军击落。南电视台第二天一早就播放了飞机残骸正在燃烧的图像。紧接着就有外国媒体报道说,“南斯拉夫是掌握着美国最先进飞机技术资料的第一个国家”。令人振奋的消息立即传遍了贝尔格莱德的大街小巷。当晚,在一直实行灯火管制的贝尔格莱德,路灯亮起来了。歌声、音乐也在贝尔格莱德响起来了。从28日起,贝尔格莱德市中…  相似文献   

12.
过敏狂人     
老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儿天,满门牙酸凉酸凉的,就像是吃什么水果酸倒了那种,牙齿脆薄,神经也变得极度柔弱。对满世界的声音都充满惊惧,一不留心就会被刺激到牙神经,继而是整个大脑神经,几乎让人发疯。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开始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南斯拉夫人民对这种野蛮行径的反应如何?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许杏虎的特写《歌声鼓舞我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决心,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极度蔑视之情。一幅万众一心抵抗侵略的巨大图画跃然眼前。强烈的现场感和典型材料的运用是这篇特写的基本写作特色。3月28日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日,也是北约对南联盟轰炸的第五天。经过几天的空袭,南斯拉夫人民的士气…  相似文献   

14.
身处信息时代的记者,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就被海量信息“轰炸”,网络的快速发展更是改变了传统媒体人的工作方式。在海量信息的时代,作为一名传统媒体——广播电台的工作者,实践工作迫使我们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网络时代该如何保持传统媒体的相对优势,与时俱进,发出时代的声音,让传统媒体焕发新活力、做出新贡献呢?  相似文献   

15.
吕岩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去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炸弹落下后,他常常第一个到达爆炸现场,拍摄下那惨烈的场面;他的文章使亿万中国人为之激动、为之流泪、为之愤怒。是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我3名记者为国捐躯的消息;第一个发回了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了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他也是我被炸使馆中唯一幸存的记者……这,是个浑身是胆的英雄,一条无所畏惧的好汉。可当记者推开他办公室的房门时,迎接的却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一脸的书卷气,热情的目光中带着几分腼腆、…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广场,一个神圣的名字,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年的圣诞和除夕之夜,贝尔格莱德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用热情和歌声迎接一个和平的、风调雨顺的新年。但是,如今战争在这里爆发了,南斯拉夫正遭遇着北约发动的二战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军营被炸,机场被毁,桥梁被掀,工厂被焚,民房被烧……手无寸铁的市民们愤怒了,他们来到这英雄的共和国广场,向全世界发出怒吼: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贝尔格莱德人民一如他们所追求的那样,选择了和平的方式———歌唱。3月28日中午,《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在共和国广场开始了。人们誓言:只要…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5月25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召开“揭露美国新闻自由伪善面目”座谈会。来自全省主要新闻媒体暨大学新闻系的领导在发言中从不同的角度,以理论与事实的结合痛斥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座谈会开始,大家起立向邵云环等三位烈士默哀。与会同志争相发言,大家从美国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剖析了美国所谓“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抨击了美国媒体标榜的所谓的“新闻自由”与“公正”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一个谎言。5月8日夜间北约对我驻南使馆有预谋的精确轰炸,美国暨西方主流媒体则一口咬定是“误炸”;对3名中国记者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引  言1999年5月8日,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起了“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对外国的运动”(Faison,1999年5月8日,P.A8)。轰炸驻南使馆迅速激起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反美情绪。美国宣称是误炸,但是,5月11日北京一家叫零点公司的非政府调查公司对中国3个大城市的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90%都不相信是误炸,80%的人表示不喜欢美国的国际政策。在美国,杨克勒维奇伙伴调查公司(YankelovichPartnersPoll)于5月26日和27…  相似文献   

19.
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事件发生后,我国的新闻媒体,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还是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媒体,绝大多数迅速地报道了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辟出专门版面对这一事件作跟踪报道。五月中旬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受众中,84%的人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比平时多了,68%的人比平时爱买报纸了。这次调查还显示,与媒体的意见相一致,几乎100%的受众不相信这是一次“误炸”(据《北京青年报》5月19日报道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说,在使馆被炸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我们向读者调查,你对哪个国家的照片最有兴趣?回答是:中国。”“我们问摄影记者,你最希望被派到哪个国家?回答是:中国。”在巴黎十天,与法新社、伽玛图片公司、西帕图片公司、吉斯通图片公司的同行接触中,我无数次听到这般热情、急切的话语。他们——几乎是和我交谈过的每一位法国新闻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