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科学研究或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它引起人们长期的争论,却总得不到清晰的结论,由此而被称为“老大难”问题。教师教育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就属此类。它在本世纪初我国兴办师范教育时就潜伏地存在了,此后又在不同时期,从解放前到解放后...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因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王阳明)在语文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抓住哪些本原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每个语文教师都“绕不开”的四个基本问题。一“、语文”到底是什么?在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赋予“语文”许许多多形象,这些形象或娇艳,或简约,或深涩,或飘逸,或奇崛,真有点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孰是孰非。有人认为“,语文即道…  相似文献   

3.
以上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唐·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它有种种解释,如所谓悼亡、自伤、恋情与寄托等说法。今人又有所谓新解:说“庄生望帝”句是“言诗之作法也”;“沧海蓝田”句,是“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见《“大学语文”教学辅导》一书)等  相似文献   

4.
习俗的讲述法“目中无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继之的问答法“目无真人”,教师设计问题所依据的学生,准确地说,不是客体本身,而是教师的意象,它带上了教师的主观色彩。导读法(本文专:指以定向或提示开场,后自学、讨论之类的教法)“目无全人”,它始终给学生以“不能犯方向性错误”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这一切方法都未能顾及或未能顾全教学的主体——学生,未能顾及或未能顾全  相似文献   

5.
大概是因为《语法修辞讲话》①中说了“‘所见’等于‘看见的’或‘看见的东西’”这一句话,所以,有的语法书就说“‘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结构,如:所见、所说”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的’字结构”。③一、内部结构不同。组成“的”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宽。如:“我的(代词)”,“公社的(名词)”,“红的绿的(形容词)”,“吃的(动词)”,开车的(动宾词组)”,“孩子玩的(主谓词组)”,“来参观的(连动词组),“浅红色的”、“打得好的”(偏正词组),“使他感动的(兼语词组)”。组成“所”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窄,只有动词(或合成性动词)才能构成“所”字结构。如:  相似文献   

6.
论非本意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本意结果指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人们事先做了调查研究,制定了周密计划步骤,再去实践过程中或其后所出现的与本意预期结果不同的或相反的结果;其基本特性是实践前不能完全或充分认识,是对人们本意结果更高一层的本意结果的偏离。非本意结果问题,在当代的发生及作用越来越具有某种规模性、某种高频性、某种普遍性。不宜将“非本意结果”视为逻辑矛盾而简单地予以摒弃,实际上它具有某种悖论性质。对“非本意结果”,人们应当承认它、正视它、认识它并有所作为。对非本意结果的基本应对办法:摸着石头过河。非本意结果问题,在当代已经上升为普遍性和全局性问题,上升为全球性和长远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的意义且有强烈的修辞色彩。人们称之为“惯用语”。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  相似文献   

8.
在郑州科技馆的一楼展厅,有一个叫“金球“的展品,如图1.当人手或金属靠近它时,球就会落下;而当人手或金属离开时,它就会升起.好奇的观众总会情不自禁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从它的结构(如图2)说起.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第一册中“示范性地”列出了《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课题及简要说明 .指出了“研究哪种情况可以更快地使车停下来” ,“分析车轮停转带来的其他影响 (如安全性 )” ,“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技术 (ABS)”三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一年来在各种物理刊物上见到了几篇讨论文章 ,自己又阅读了几本著作 .今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同仁们一起研讨 .在初中 ,我们学习了“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 ,由此人们发明了滚滚车轮 .车轮要停下来 ,只能让车轮越滚越慢 ,或让它不滚 ,但不滚轮子还能向前滑动 .在高中 ,我们学习了摩擦因数 ,知…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1.
产生错别字的主要温床之一,在形近字(或形近部件)之间。在实践中,我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不断摸索,体会到形近字教学的要领是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尽量深入浅出地用“六书”构造分析字形。如“莽——犬在草中跑”,这就避免了错写成“莽”或“”.所谓形象性,就是善用具体事物或善用比较法,如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有一种题型是属于评价和认识经济现象的简答题。这种题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不像其他类型的简答题那样对解答方向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如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体现”、“如何做”等,而是在把具体的经济现象说完后,笼统地、一般化地提出问题:“如何认识(或看待)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4.
英文Darkhorse即“黑马”的意思。它常用在体育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意谓在某种如角逐(体育或政治)中出人意料地获胜、爆出了冷门。  相似文献   

15.
殷周宗教是中国古代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殷周宗教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其历史地位如何?目前尚待研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索。一殷周宗教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多神崇拜的特征。人们依据不同的自然现象,幻想有不同的神灵存在,这些神灵涉及日月星辰、山林川泽、风雨水旱各个方面。在当时,“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之”(《左传·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16.
所谓“虚拟法”就是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 ,人们恰当地运用假设或想象出来的某些题目中没有给定的或不存在的具有等效性、简捷性的东西 ,如虚状态、虚过程、虚对象、虚条件、虚参考系、虚场、虚物理量等等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假设或假想去挖掘已知、创造已知、从众多的矛盾中避开一些矛盾 ,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把陌生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 ,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变为数个简单的问题 .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过程→确定问题的突破口→巧妙“虚拟”→根据“虚拟”的条件→应用物理规律→得出中间的结果→分析中…  相似文献   

17.
陈玮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1):124-125
Kak作为一个多义词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副词,它可以表示疑问,译为“如何,怎样,多么”,“怎能,岂能”,“(是)怎样”。如,Kak Tyaa nonactb?(怎样)  相似文献   

18.
词汇是某一语言中的单词或单词的等价物(如习语)的总汇,它是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所以一直倍受语言学家的重视。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1972)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历史、神话、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词汇是语言三个要素中和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正确了解词汇意义必须以很好地掌握目的语文化为前提。”[3]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传授英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谈谈叠字     
叠字,又叫“重文”、“重言”,通常叫做重叠词或叠音词。它是汉语的一种构词方式,靠这种构词方式,产生了很多新词。单音节重叠的如:“单单”、“悄悄”、“斤斤”(如“斤斤计较”)、“汹汹”(如“气势汹汹”)’双音节对称重叠的如:“熙熙攘攘”、“断断续续”、“密密麻麻”、“浩浩荡荡”,镶用  相似文献   

20.
一、数学问题与“数学问题解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所谓“问题”是指对学生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 ,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问题情境。它特别突出的是问题的障碍性和探索性。如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最值的一般概念和配方法求极值后 ,提出求函数 y=-2 x2 50 x的最大值。这一类题目就不构成 (不叫做 )“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中的条件、结论以及各种关系都是清楚的 ,只要按现成的程序去执行运算就可以了。但提出 ,用 5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场地一边靠围墙 (如图 ) ,问这个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时 ,围成的面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