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转述了一则报道: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里面接连出现了"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等词语,有人统计了一下,总共有72个"死了"。无独有偶,据报道,一位初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一篇600字的小学生作文,其中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好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面对这种现象,"安徒生文学奖"的提名获得者秦文君女士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使用频率、语篇分布、意义差别、来源与发展等角度对表示来源的"来自""来于""来自于"进行了分析.认为"来自于"是当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欧化形式,与"来自""来于"相比在表义与功能上没有独特价值,是应该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许多同学在写文章时词汇贫乏,比如,用"超××""爆××"来表示程度,用"然后""然后"来表示事情的延续发展。再比如,通篇大白话,"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恶心死了""害羞死了"……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鲜活起来?阅读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感悟和锤炼,也许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中的"物",是"我"传情达意的凭借."物"与"我"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物""我"合一;"物""我"之间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争斗;"物""我"分离,"物"仅给予"我"启示和感悟.这两篇课文仅揭示了两种关系,为使学生掌握状物...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于假期做过中学生作文辅导班的工作,每天要批大约30篇中学生作文.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常遇到"着""了"连用的难解的句子,彼时没有细做考虑,只是凭着语感划掉了"着""了"中的一个字.现在想来"着""了"用法是一个语法问题,既然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有解释和研究的必要.下面举几个中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以前每次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是按照文章小标题的提示来组织教学,从而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当我再次与"西双版纳"邂逅的时候,我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西双版纳到底美丽在哪里"。当我循着文章的思路去寻找的时候,依然是那几个小标题的提示——"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始终不能摆脱教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理解。当决定把小标题  相似文献   

8.
丁道衡《为学》一文载于1948年的《行行月刊》第1卷第3期,全文按"专一""好乐""毅力""谦虚""系统""创作"六个逻辑层次展开,将读书、修身与实践相互融通,较为系统地阐扬了问学步骤和论学思想,作为教导莘莘学子践行立志向学、求真穷理、报效桑梓的人生目标.《为学》这篇开发灵根和抒发心志的精辟随笔,不仅揭示了为学问道的真工夫和真意义,而且有着启迪当下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2014,(17):80
<正>本套书荟萃了近年来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和部分二等奖作品,由管理、语文、数学、英语、其他五个部分组成,每篇包括"原文重读""获奖感言""专家点评"三个栏目。本套书的作者系教育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等,在教育的世界里,他们是一批勇者——虽然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自身负担的压力日益增大,但是,他们仍然勇立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他们是一批智者——他们明白.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其结果一定是"读书死":教师"死教书""教死  相似文献   

10.
鄂城方言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表示程度的方法即"V/A个死",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A死了""非常/很V/A".本文主要从语义涵盖、句法分布、句法功能、句法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并对其来源做出推测.  相似文献   

11.
目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上的"大而全"、教学方法上的"单向灌输"、教学环节上的"纯理论讲授",教学手段的"单一滞后"、考评方式的"片面单一"以及教学状态的"浅""瘦""死"等弊端.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思政"课教学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应帝王》篇"浑沌之死"的寓言之含义历来解释纷纭.《庄子》中(尤其在外篇)有许多与"浑沌"义近或相关的词汇,是为浑沌词族.对书中的浑沌词族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理解浑沌之死的具体含义.它们涉及的全部是治身和反治世问题,而以治身修道方法为核心.浑沌之死讲的是闭目塞听的治身修道状态被打破,从而萌生聪明智巧,丧失真性,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 由于诸种因素乱麻般地纠结,"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超级难题! 在诸种因素中,有客观的、教师个人难以左右的因素,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科书编撰,优质语文课程资源的供给,语文考试"考点"的清晰、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提高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主观的、语文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握的因素.我们就后一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依体定教"是演讲词教学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操作"是演讲词教学内容确定与呈现的分路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教学,通过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通过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通过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通过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徐江  冯真真 《新作文》2022,(1):54-56
《庖丁解牛》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常规的阅读教学,大多仅仅止于明白庖丁从自己的解牛实践中总结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止于文惠君能将庖丁的话迁移到"养生",从"牛"转向人,从中汲取要尊重事物的运动规律,要按规律做事的道理.其实,这种阅读教学仅仅完成了文本所传达内容的认知,停留在文本本身.因为将这些内容逐...  相似文献   

16.
唐琦 《初中生》2005,(16):33
吃过"铁板烧"的人都看到过生牛肉丝倒在滚烫的铁板上"哧""哧"作响的情景,但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还有学问可以研究.二百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莱顿弗罗斯特就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过一番研究,1756年他发表一篇论文论述了水滴在高温表面上所发生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波 《班主任》2005,(8):29-29
前不久,<咬文嚼字>主编赫铭鉴先生到南京为34中的学生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在一个学生600字的作文里,出现了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赫先生认为这是"语言贫血症".这话被国内各大报纸转载.对此,笔者是赞同的.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认为事情不是这么简单--72个"死了"是学生现阶段心理压力的生动写照.时值新课程改革时期,这种现象应引起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无论语文课程理念的"能力立意""回归学习""综合素养""感受生活"等,无论文体编排,还是"单元主题"的体例,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都或显或隐于一篇篇的课文中,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缘起于作者的生活(直接的、间接的),传达作者的思想情  相似文献   

19.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设计了"发现自信篇""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等教学环节,并分析了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